近日,光启技术公告,全资子公司深圳光启超材料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启超材料”)的测试中心于8月28日顺利通过国家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扩项资质认定。
相比于2023年首次获得CNAS实验室认可证书,与2024年8月通过首次扩项评审,此次扩项中,光启超材新增认可检测范围覆盖复合材料、涂料检测能力,并在原有基础上强化了几何检测、电磁特性试验、无损检测等核心领域的检测深度。
同时,其计量检测能力进一步扩展至力学和热学两大类检测对象的12项校准规程或规范,检测参数与技术标准全面对标国际先进水平。
而这只是光启技术创新突破的一角。不久前,光启技术发布 2025 年半年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43亿元,同比增长10.70%;实现归母净利润3.86亿元,同比增长6.75%。其中,由于大量研制订单转入批产状态,公司超材料产品批产贡献收入9.36亿元,同比增长47.35%,成为拉动业绩增长的主引擎。
业绩发布后,光启技术股价不断创出新高,截至9月1日收盘,公司市值已突破1142亿元。
超材料业务快速增长
今年上半年,光启技术超材料尖端装备的需求依然旺盛。
公司超材料产品实现的营业收入占总营收的比例已从去年同期的74.55%进一步提升至99.23%。
同期,光启技术的毛利率水平在维持高位且持续增加。2025 年上半年,光启技术整体毛利率为 55.06%,提升了1.66 个百分点。其中,超材料产品毛利率54.95%,提升了0.26 个百分点,超材料研发业务毛利率51.70%,提升了2.22 个百分点。
据了解,2024年,因优先保障研发资源投入,光启技术批产交付压力较大,但全年超材料批产收入12.69亿元,而同期的研制收入2.82亿元,爆发式增长了 911.24%;进入2025年,随着前期研制订单加速转入批产,光启技术的超材料批产收入同比增长47.35%,批产交付已进入放量阶段。
值得一提的是,2月,光启技术曾在发布《关于签订超材料产品批产合同的自愿性信息披露公告》中指出,公司全资子公司光启尖端累计与两家客户签订了合计7.80亿元的超材料产品批产合同,相关产品将于2025年底之前完成交付,这为公司全年的业绩增长奠定了基础。
随着单量持续增长,市场更担心的是公司产能是否能跟上。今年6月,有投资者曾对公司“配套上游材料”的情况提问公司管理层。
光启技术管理层回应指出,公司及创始人团队为实现超材料产品的大规模生产,下设了8大子公司覆盖了产业链上游、中游、下游,建立了超材料研发制造的超级平台。
“公司的产能是上中下游滚动协同,用现有链路余量填补新链路增量实现扩张,产能需求不仅在于中上游原材料,而是全产业链。上游原材料生产基地洛阳基地已完成第三期扩建工作,随着905基地一期与906基地一期的建设并投产,中上游原材料与终端出货量都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光启技术管理层指出。
为应对批产需求激增,光启技术自2024年下半年起启动大规模扩产,在湖南株洲、天津津南区、四川乐山布局三大超材料生产基地,目前产能释放已初见成效。
其中,709基地二期于2024年10月投产后,今年5月中旬已启动交付。从生产规模来看,公司报告期内公司存货(不含原材料)的账面余额增加约0.76亿元,确认的存货结转成本约4.23亿元,生产量达4.99亿元,生产规模为去年同期的1.5倍,二期扩产初见成效;此外,株洲905基地一期8月16日完成设备调测并试生产,预计10月中下旬大规模投产;天津906基地正按政府要求推进基建,确保国家重大活动期间施工安全,计划11月下旬投产。
民用领域已有积累
近年来,随着光启技术不断迎来技术突破,其超材料在低空经济、新能源等领域市场的创新赋能,也引发了市场关注。
光启技术在半年报中表示,公司在民用市场已经积累了一批潜在客户和应用领域,为拓展民用市场奠定了先发优势。
在智能汽车领域,光启技术与中汽中心天检中心联合创办的“汽车紧缩场联合创新实验室”所采用的整车OTA的远场测试方案已被列入国家标准草案。
在低空经济新兴领域,公司在乐山、内蒙古开展的外场试飞测试已完成多架次极端环境测试,产品各项性能指标均达预期。
记者了解到,近期光启技术还参与了创益通全资子公司乐山天穹的增资扩股,后者是一家AI驱动的无人机整机制造商。
据光启技术相关人士介绍,此举是公司以“补链”“强链”为核心目标,推动无人机产业生态协同发展。
“今年初,我们启动在乐山市建设的‘先进低空无人机产业链总部基地项目’,并联合了5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包括下游工业无人机制造、上游模拟芯片与AI智能企业、无人机发射平台企业及航空智能检验检测企业共同进驻,初步构建起了覆盖全产业链条的协同发展格局。此次增资乐山天穹,是通过资本纽带加速整合产业链资源,形成‘上游核心件研发-关键材料赋能-中游整机制造与系统集成强链-下游场景应用与数据服务提效’的链式协同创新体系。”光启技术相关人士对记者回应指出。
对于后续是否将整合其他民用无人机细分领域时,该人士表示,公司将基于“链主”企业的责任与产业协同需求,持续关注产业链空白环节与高潜力细分赛道,通过技术赋能、资本合作等方式,进一步拓展产业链覆盖广度与深度,助力民用无人机产业生态的完善与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