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9-07 20:33:19 东方财富Android版 发布于 吉林
逐步得到认可的品牌,全球化布局,强大的工程师团队具有一流的研发能力,随时可以进入其他行业形成降维打击!不看好比亚迪,那么看好谁呢?
发表于 2025-09-07 20:14:04 发布于 陕西

之前说过几次,比亚迪是长线、价值投资,不要做短线投机客。周末花了些时间来复盘,下来说说我选比亚迪长线持有的逻辑:

1、新能源在中国的新车销量占比(渗透率)已经多年连续攀升,并长期保持在51%以上,但新能源在全球的新车渗透率才20.63%左右,那么。现在请你回答:比亚迪是中国的比亚迪还是世界的比亚迪?丰田是世界的丰田还是日本的丰田?丰田2024年全球销量1024万辆,在日本本土销量135万辆,本土占比13%左右。上半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车销量992万辆(中国新能源销量546.8万辆),占比全球总销量4632万辆的21.4%,较上年同比增长31%,全球乘用车销量(不包含中国1090万辆)上半年达3542万辆,全球新能源乘用车(不包含中国546.8万辆)仅445.2万辆,上半年全球新能源渗透率(不包含中国)仅12.57%,而国内新能源渗透率达51%,且处于高速增长阶段。

2、汽车全球化需求一定要从人口角度去分析,中国人口14亿,国内上半年汽车总销量1090万辆,中国汽车需求比7.78‰,比亚迪国内销量167万辆,占比约15.32%;全球总人口70亿,全球上半年乘用车销量4632万辆,全球汽车需求比6.62‰,比亚迪上半年海外销量47万辆,占上半年全球乘用车销量(不含中国)3542万辆的1.33%,但比亚迪占上半年年全球新能源销量(不含中国)445.2万辆的比重却达到了惊人的10.56%,从新能源占比和海外销量占比来看,比亚迪海外增长空间巨大。

3、新能源趋势与全球车企转型,国内新能源起步较早,且头部企业(如比亚迪)积累了大量的技术专利和设计、研发、处突能力,在国内有众多车企、新能源车企、造车新势力、特斯拉的围追堵截,比亚迪依然通过自己的综合实力赢得乘用车销量第一和新能源销量第一的宝座,那么有理由相信,在中国以外的全球新能源市场仍然能够挤进头部,赢得辉煌的战绩,且半年报也提到,比亚迪欧洲销量首次战胜了特斯拉排名第一,且在欧洲多个主流国家新能源销量都派第一,这也恰恰证明了比亚迪未来的主要发力点应该在国外。

4、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区别。国内的政策大家都懂,要一碗水端平,稳定压倒一切,所以反内卷实际上就是对一些学习好的孩子提出的要求,要等等那些差生,实现大同。但是国外的市场竞争环境就截然不同了,国外大多数都是资本主义国家,且发达国家居多,资本主义国家信奉的什么就不用我多说了,不然马斯克你一个民营企业家怎么能跟特朗普搞到一起?所以,相信比亚迪在海外应该发展机遇要比国内的环境宽松很多,甚至销售策略和手段都要比国内丰富很多。目前比亚迪在国内销量遇到了平台期,需要蓄力等待这个瓶颈期度过,但是海外市场对于比亚迪这个在国内夹缝中从草根长成参天大树的民营企业来说,可能更加游刃有余,甚至说降维打击都不过分,今年前8个月的海外增速130%已经说明了问题。

综上,所以现在机构应该在押注比亚迪海外数据,国内数据不要光看比亚迪,所有车企都一样,甚至18家上市车企90%都不如比亚迪,那就说明国内需求和大环境就是这样,比亚迪能保持营收和净利两位数增长已经鹤立鸡群了。下一步就看比亚迪的全球化布局,就看怎么在海外打败丰田这个老油条了。但是我相信,那是迟早的事。

所以,拿比亚迪,是按年起步的,不是一两天就想吃个胖子的。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