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高管掏200万买股票!那些割肉的迪粉,现在后悔了吗?
2025-09-05 01:40
比亚迪高管掏200万买股票!那些割肉的迪粉,现在后悔了吗?
最近比亚迪股吧里的氛围有点怪。刷到好几个老股民留言:"持有五年了,中报利润增速没达到预期,8月销量看着也一般,昨天终于咬咬牙把最后两万股卖了。"更扎心的是,连平时最活跃的"迪东"群里都有人发消息:"账户绿得不敢看,先撤了,等反弹再说。"可就在9月1日这天,一条高管增持的公告像颗小石子,砸进了这潭浑水里——比亚迪副总裁罗红斌花了约420万,买了2.1万股自家股票。
这事儿得从最近的市场情绪说起。比亚迪中报出来那会儿,好多人盯着财报直皱眉。去年中报净利润同比增长206%,今年虽然还是正增长,但增速降到了24%。要知道这两年新能源行业卷得厉害,原材料涨价、竞争白热化,能保持增长已经不容易,可股民们的期待值早就被拉高了。"去年这时候股价蹭蹭涨,今年中报出来连个像样的反弹都没有。"有位持有三年的老股民跟我吐槽,"更别说8月销量了,虽然还是国内第一,但市场预期是30万辆,结果只卖了27万多辆,第二天股价直接跌了3%。"
市场情绪这东西,有时候比业绩更伤人。我翻了下最近的股吧热帖,好多人用"绝望""心凉了"形容自己的状态。有个ID叫"迪粉老陈"的发帖说:"2020年追高买的,中间补过三次仓,本来想着靠分红养老,现在倒好,本金都快亏没了。"还有位投资者晒出交易记录:8月28日割肉15万股,亏损超500万,配文只有三个字"算了吧"。这种情绪传导起来特别快,连一些原本坚定看好的机构都开始调低评级,市场上"比亚迪拐点论"的声音越来越大。
可就在这时候,高管出手了。罗红斌是谁?他是比亚迪分管研发的副总裁,2007年就加入公司,算是跟着王传福一起打江山的"老将"。这次增持不是走流程,是真金白银从自己腰包里掏的。按9月1日收盘价200元/股算,2.1万股就是420万。对普通人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对年入百万的高管可能不算什么,但在股价低迷期增持,信号意义远大于实际金额。
我特意查了下比亚迪高管的增持历史。2022年3月,王传福曾斥资1.5亿增持;2023年10月,李柯等高管也集体出手。每次高管增持后,虽然短期不一定立刻涨,但三个月到半年内,股价往往能跑赢行业平均。就像2022年那次,增持后两个月,比亚迪股价从180元涨到了260元。这不是巧合,高管比普通投资者更了解公司真实状况——他们知道接下来要发的新技术,知道海外市场的订单情况,知道产能扩张的进度。
说个实在的,比亚迪的基本面真有那么糟吗?看看8月的销量结构,海外市场卖了3.1万辆,同比翻倍;高端品牌仰望U8首月交付量破千,腾势D9继续稳坐MPV销冠。再看技术端,刀片电池、DM-i混动系统还是行业标杆,最近又传出了固态电池的新进展。这些可都是实打实的竞争力,短期的利润波动,更多是行业周期和政策调整的结果。
我有个做私募基金的朋友说得实在:"投资就像种果树,不能因为今年雨水少结的果子少了,就砍了树。要看根扎得深不深,土壤肥不肥沃。"比亚迪现在的情况,更像是在调整期的"蹲苗"——为了明年更好的生长,暂时控制增速。这时候高管站出来说"我看好",比任何研报都有说服力。
那天刷到罗红斌增持的消息,评论区有人说:"高管买股票就能涨?别信。"可你知道吗?2013年茅台塑化剂风波时,董事长袁仁国增持2000股,后来股价从118元涨到了2600元;2020年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增持,之后一年股价翻了三倍。当然,我不是说高管增持就一定能赚钱,但至少说明,在他们眼里,现在的比亚迪比市场上大多数人认为的更值钱。
再想想那些割肉的投资者。他们卖的时候,可能是看到账户绿了慌了神,可能是听邻居说"新能源不行了",可能是被各种"利空消息"吓破了胆。可投资最忌讳的就是"情绪主导"——你以为卖在最低点,结果往往是卖完就开始涨。就像2022年4月上海疫情那会儿,比亚迪股价跌到180元,好多人割肉离场,结果后来反弹到350元,那些割在底部的人,现在估计肠子都悔青了。
股市里有个规律:当菜市场的大妈都开始讨论股票时,往往是顶部;当所有人都对行业失去信心时,可能正是底部。现在比亚迪的情况,是不是有点像后者?高管用真金白银投票,技术端还在不断突破,海外市场还在扩张,这时候的"悲观",会不会是下一轮上涨前的"黄金坑"?
最后想说,投资从来不是件容易的事。它考验的不仅是眼光,更是心态。那些急着割肉的迪粉,现在看着高管进场,心里啥滋味?或许等过段时间回头看,今天的"绝望",不过是人生长河里的小浪花。毕竟,真正的好公司,从来不会被短期的波动打败。就像比亚迪官网上写的:"技术为王,创新为本。"只要这份坚持还在,那些暂时的困难,终会成为脚下的路。
股市里最珍贵的不是涨跌的数字,而是穿越周期的信心——它藏在管理层的行动里,在技术的突破里,在每一个坚持长期主义的投资者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