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8-22 09:50:40 股吧网页版
产量四年涨26倍:深圳换道超车,新能源跑出全球销冠车企
来源:时代财经

K图 002594_0

  “如果不是来到深圳,我不可能有创业的念头,也不会有今天的比亚迪。”2024年11月,在比亚迪成立30周年发布会现场,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表示。

  31年前,王传福创业的起点从抵达深圳开始。“1993年,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把我派到深圳,担任一家电池公司的总经理。当时我从北京来到深圳,简直就像踏进了一个新的世界。”

  “身边的许多朋友都在搞项目,个个敢闯敢试、敢为人先,这让我很受鼓舞,我也想在这里干出自己的一番事业。”王传福回忆初到深圳时的感受如是说。

  彼时,中国汽车市场刚刚迎来私家车年代,汽车还是稀罕物件,更别提新能源汽车,那还不是这个时代的产物。

  而这时的深圳,已经从籍籍无名的小渔村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创业的氛围浓厚,王传福1994年在此正式创立了比亚迪。

  踏着汽车工业换道超车的浪潮,2020年开始,中国新能源汽车逐渐迎来爆发式增长。抓住汽车转型机遇的深圳,新能源汽车产量短短四年涨26倍。根据深圳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0年,深圳新能源汽车产量为10.93万辆。2024年,深圳新能源汽车产量则狂飙至293.53万辆。在燃油车时代并不“拔尖”的深圳不仅跑出了全球销量第一的新能源车企,更蜕变成为新能源“优等生”。

  新能源汽车从无到有

  比亚迪成立前的深圳,中兴通讯、华为等企业相继在此扎根,深圳已积累下一定的电子、科技产业的发展基础。

  当王传福决定跳出稳定的人生轨道、下海创业时,他将目光投向电池。

  彼时,大哥大风靡,王传福判断未来电池需求会很大。“1994年的11月18号,我拉起了一支20个人的小团队”,王传福称,“当时我们连营业执照都还没有领到,一直到了95年年初才办下来。”

  深圳敢闯敢试的特区精神鼓舞着王传福,他也敢想敢干。没有自动化生产线,比亚迪将其分解成一个个的可以用人工完成的工序、造出了第一条镍电池的生产线;再到研发出第一块有电压的锂离子电池并实现量产;随之而来的思考是,如何给电池寻找一个更大的产业载体。

  2003年,比亚迪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手机电池制造商,王传福谋求一个更大的市场。他的选择是,把电池装到汽车上。2003年,比亚迪完成了对西安秦川汽车的收购,拿到了进入汽车产业的入场券。

  随之而来的是质疑。“我的电话被投资者打爆了。他们跟我说你驾照都没有,对汽车一窍不通,就敢造汽车,你这样干就是拉着我们一起上赌场。香港一位基金经理致电我说,如果你不放弃收购,我明天就把你所有的股票都抛了。”王传福表示。

  豪赌的结果如何?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市场开放促进了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根据中国政府网披露的数据,2003年,中国共生产汽车444.37万辆,同比增长35.2%。

  这一背景下,比亚迪2005年推出的首款量产车型F3取得了好成绩。上市14个月就卖出了10万台,在2009年拿下了中国轿车市场销量冠军。

  这一时期,比亚迪坪山基地在2007年落成,这成为比亚迪汽车业务的总部所在地。王传福在落成仪式上说,“仅用329天便完成112万平方米的厂房建设,堪称‘深圳速度’。”

  燃油车型F3高歌猛进的同时,比亚迪没有忘记自己的新能源初心。当时,国内新能源汽车还未兴起,甚至没有新能源汽车的概念。但王传福已经确定,下半辈子就干汽车,而且就是要干新能源汽车。

  在2004年北京国际车展上,比亚迪首次展出了三款新能源概念车。“而走遍全场,其他的展台全是燃油车。那时候根本没有人相信,新能源汽车能有未来。”王传福曾表示。

  2008年,比亚迪推出了F3DM,这是全球第一款插电混动汽车。2010年,比亚迪又推出了E6——中国首款量产的纯电动车。

  多款新能源车型面世后,比亚迪并没有迎来更大的销量增长。2009年,比亚迪销量超44万辆,并给来年定下了80万台的销量目标,几乎直接翻了一倍。但现实却是销量回落、渠道退网、三年时间利润大跌90%。此后直至2019年,比亚迪沉寂了10年。

  “这10年我们每个月的销量都在3万到4万上下,大家都嘲笑我们是‘比3万’,而同期的一些中国品牌已经卖到了月销超10万,特别是到了2019年,利润同比下降了40%,我们已经是命悬一线。”王传福回忆称。

  2010年-2019年,比亚迪销量分别为52万、44万、45万、50万、43万、44万、49万、40万、50万、45万辆,始终在50万辆上下徘徊。

  彼时,新能源汽车尚处在黎明前的酝酿阶段,当王传福在回忆比亚迪销量不见起色的“至暗时刻”所做的努力时,他谈到:“大家不相信新能源,比亚迪就率先推出城市公交电动化。”

  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发展上一路披荆斩棘,也得益于深圳的多项政策。

  2010 年前后,新能源汽车市场推广面临价格昂贵的痛点。以公交车为例,当时一辆纯电动公交车的价格是普通燃油公交车的2至3倍。

  为此,深圳市政府率先推出 “融资租赁” 模式,帮助公交公司先完成新能源公交车的购置。此外,深圳还推出了 “车电分离” 模式,鼓励公交公司购买新能源公交车。

  2010年起,比亚迪首款纯电动车e6开始在深圳作为出租车示范运营。截至2013年3月,比亚迪在深圳有超过200台K9纯电动公交、800台e6纯电动出租车运营。

  2011 年,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在深圳举办。借此契机,深圳市政府借力推广新能源汽车。比亚迪为这届大运会提供了200台纯电动客车K9和250台纯电动出租车e6。

  2017年,深圳全市实现公交电动化,成为全球纯电动公交车规模最大、应用最广的城市。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这沉寂的十年,王传福继续带着比亚迪做着难而正确的事。

  快速扩张

  尽管身处至暗时刻,比亚迪没有停下技术的创新与积累。

  据王传福介绍,2020年比亚迪推出了刀片电池,背后是坚持了18年的磷酸铁锂技术路线。2021年比亚迪推出了DM-i超级混动,背后是坚持了17年的插混技术路线。2021年比亚迪推出了e平台3.0,背后是坚持了14年的电动车开发路线……

  2022年4月,比亚迪正式宣布,自2022年3月起停止燃油汽车的整车生产。比亚迪也成为中国市场第一家宣布停止燃油车生产的车企。

  市场的拐点终于到来。2022年,比亚迪销量达到186.85万辆,同比增长152.46%;2023年,比亚迪销量实现302.44万辆,同比增长61.86%;2024年比亚迪销量达427.2万辆,同比增长41.26%。

  与此同时,深圳的新能源汽车产量从 2020年不足11万辆跨越式增长至2024年的293.53万辆,2024年,深圳卫冕“中国新能源汽车第一城”。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为1288.8万辆。从数据来看,深圳产新能源汽车占全国产量的22.7%,这意味着,每下线约五辆新能源汽车,就有一辆“深圳造”。

  当你走入如今的深圳坪山比亚迪总部所在地,你会感受到城市与产业之间的交融与双向奔赴。

  从走出坪山高铁站开始,比亚迪云巴在空中穿梭而过,可以直达比亚迪六角大楼,数层停车场里停满了比亚迪汽车。在六角大楼旁,有一条被命名为“比亚迪路”的道路。坪山基地的研究院、实验室、工厂、数以万计的员工如毛细血管般支撑起这个全球新能源龙头,周边的比亚迪自建小区、学校、幼儿园又为这个庞然大物的持续运转输送养分。

  2022年,新能源赛道前景火热,身处公司扩张期的比亚迪成为应届生求职的香饽饽。2022年的中国汽车论坛上,时任比亚迪执行副总裁的廉玉波透露,比亚迪该年招收了1.5万名应届毕业生。

  到2023年,这一数字继续扩大到3.18万人,其中硕士和博士的整体占比达61.3%。

  詹越(化名)正是在这一时期入职比亚迪。第一次踏入六角大楼的詹越感到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我曾在深圳实习。陌生是我此前从未接触过大型制造业。”

  “我一直在关注新能源汽车公司,不止比亚迪,我还投递了其他新能源车企。”詹越告诉时代财经:“最初我同学看我投车企时,他们都很好奇我为什么要投。结果等到当年11月、秋招接近尾声的时候,我关注的社交平台以及招聘群里,大家都在发‘求求比亚迪给我一个机会’,大家开始接比亚迪offer。”

  “当公司进入快速扩张期,你会觉得你的成长也是迅速的。”詹越称,“一入行就赶上新能源汽车的爆发,公司向上走以及行业走上坡路的时候,我感觉自己的工作也乘着东风。”

  与此同时,大规模的新人涌入,让比亚迪成为一个“新”、“旧”碰撞很明显的公司。“公司的变化是很快的,销量、产能乃至员工都在成倍增长,要有新的管理模式匹配。”詹越说。

  而比亚迪的工程师文化也不断在詹越口中出现。“公司推崇‘技术为王’。”根据比亚迪去年披露的数据,比亚迪有近11万工程师。

  事实上,工程师文化也是深圳这座创新之城的基因之一。2008年,文鹤(化名)来到深圳工作,他对这座城市向往已久,“当时深圳是国内创新氛围最浓厚的城市之一,机会多、节奏快,特别适合年轻人去闯一闯。”

  文鹤最初在家电行业从事研发工作,当发现传统家电市场比较成熟,技术和模式的突破空间有限后,他选择投影、智能显示作为新的方向。他告诉时代财经,他目前供职的公司也有车载显示方面的业务,“作为供应商,我们也接触到国内一些汽车品牌。整体来看,智能座舱、车载显示确实是未来的一个重要方向”。

  他对深圳的人才氛围浓厚感触颇深,“深圳有句话,‘来了就是深圳人’,刚到这边的时候,身边同事、朋友都来自五湖四海,大家拼劲都很足,工作上互相协作,生活中也很快就能打成一片”。

  在深圳打拼17年,文鹤在这里收获良多。一方面是事业上有了成长,参与到一些前沿的项目;另一方面家庭生活也比较稳定,在深圳的归属感越来越强。

  2022年,文鹤购买了一辆比亚迪唐。除了车辆和性能能满足日常和出行需求之外,作为消费者,文鹤非常支持国产品牌。“这几年国产新能源汽车发展非常快,从技术到产业链都在不断进步。特别是电池、电驱、车载系统这些核心环节,国产厂商都能拿得出手,甚至在一些方面已经领先了。可以说,国产新能源汽车已经真正进入了‘能打’的阶段。”

  让“深圳造”席卷全球

  独木不成林。当比亚迪踏准汽车能源转型节奏,成为全球销量第一的新能源汽车厂商时;另一大巨头华为则抓住了汽车供应链重构的机会。

  尽管华为不造车,却是车圈不折不扣的鲇鱼。2019年,华为正式进入汽车行业,2021年底,华为与赛力斯合作打造问界品牌,随后接连发布问界M5、问界M7等车型。

  华为和车企的合作主要沿着3条路径展开:零部件模式、HI模式、智选车模式。目前,华为分别与赛力斯、奇瑞、北汽、江淮、上汽打造了问界、智界、享界、尊界、尚界“五界”,切入不同细分市场。今年7月1日,华为鸿蒙智行发布交付消息,仅用39个月实现全系累计交付80万辆。此外,华为的合作车企涵盖从自主品牌到国际车企,已然成为当下的车圈“最强供应商”之一。

  广阔的应用场景与市场需求为企业扎根提供绝佳土壤。如今的深圳,除了比亚迪、华为两大明星企业,还形成囊括整车、动力电池、电机电控、智能座舱、自动驾驶、充电基础设施等在内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作为电动汽车的心脏,一批动力电池企业崛起,深圳就汇聚了欣旺达、德方纳米、贝特瑞等企业;电机电控领域,深圳拥有汇川技术、英威腾等企业;在智驾领域,则有聚焦激光雷达的速腾聚创、聚焦自动驾驶方案的元戎启行、专注智能座舱系统的航盛电子……

  文鹤也表示,虽然自己没有在深圳创业,但身边有不少朋友在深圳创过业,从他们的经历能明显感受到这里的优势。深圳的上下游产业链很完整,无论是电子元器件、制造加工,还是供应链管理、物流配送,都能在本地快速找到资源。这样一来,企业从想法到落地的周期就被大大缩短,成本也更容易控制。

  “深圳有一个天然的‘产业配套生态’。特别是硬件类行业,从原型打样到量产,甚至市场推广,几乎都能在这座城市里完成。很多朋友都说,换到别的地方可能要花几个月甚至更久才能对接到的资源,在深圳可能几天就能解决。”文鹤称。

  根据《深圳特区报》今年1月报道,深圳已建成投用超充站1002座、充电桩超41万个,在全球率先实现超充站、充电枪数量超过加油站、加油枪。

  《2025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建设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统筹提升本地化生产效能和全球市场“含深度”,全谱系发展新能源智能交通载具。

  不难看出,深圳的汽车版图已经延伸至广阔的海外市场。

  7月,当全球第二大汽车运输船——比亚迪“深圳号”滚装船启航,又一批“深圳造”新能源汽车扬帆远航。

  这艘滚装船装载超6800台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驶向比利时泽布鲁赫港靠岸后,还将中转至斯洛文尼亚、意大利、西班牙等国。

  截至7月,比亚迪今年的海外销量达到55万台,已经超过去年全年海外销量。目前,比亚迪已登陆全球112个国家和地区,在泰国、乌兹别克斯坦、巴西和匈牙利等国均设有乘用车生产基地。

  8月17日,比亚迪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回顾比亚迪汽车出海之路时表示:“三年前,我们在德国,月销量不到100辆。国外的有些媒体更是对我们充满了质疑跟针对。没过多久,我们就一举拿下了国际知名租赁公司,SIXT 6年10万台的订单,这是中国车企迄今为止在欧洲收获的最大订单。”

  李云飞认为,汽车品牌在全球化的过程中都要经过各种锤炼。“要去挑战国际巨头,动摇燃油车的信仰很艰难,我们能做的只有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和市场,把产品做好,把服务做好,除此以外,没有任何捷径可走。”

  据悉,这两年,比亚迪在欧洲的门店从3家扩张到400多家。在欧洲的部分国家,比亚迪月销量已经超过3000台。

  为进一步推动出海,深汕特别合作区推出“港厂联动”创新模式,做到“前港后厂,出厂即出海”。

  从比亚迪深汕基地到深圳小漠国际物流港(简称“小漠港”)的运输距离仅4公里左右,打破了传统运输模式中港口与汽车工厂之间的距离壁垒。

  比亚迪方面告诉时代财经,深汕特别合作区是深圳市打造世界一流汽车城的核心承载区。这里靠近港口,港通世界,车销全球。

  从31年前的一个小厂房起步,到伴随深圳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成长壮大,比亚迪站上行业风口,成长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企业,蝉联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

  敢于出发才能抵达,企业的成长史亦是深圳汽车产业劈波斩浪、厚积薄发的剪影。站在全球汽车产业百年变局的十字路口,深圳实现从燃油车时代的“跟跑者”到“新能源汽车第一城”的蝶变,不仅重塑了中国汽车产业竞争格局,更为全球汽车产业发展转型提供了观察窗口。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