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岁的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廉玉波,48岁的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胡国平,57岁的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吴凯……近日,中国工程院发布2025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其中19位来自民营企业。
相比2023年,来自民营企业的候选人不仅数量显著增加,覆盖的学科领域也更为广泛。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工程院首次面向民营科技领军企业设立8个专项名额。
这些都释放了什么信号?
【从互联网模式创新到硬科技】
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中国工程院现有学部院士938人、外籍院士124人。《中国工程院2025年院士增选指南》明确,院士增选突出国家战略需求导向,突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向国家急需的关键领域、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国家重大工程、重大科研任务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倾斜。
从今年这份660位有效候选人名单,可以看出科技创新热点的变化——从过去的互联网模式创新,转向对人工智能、新能源、半导体、生物医药等硬科技和实体经济的聚焦,而这也符合当前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中国工程院今年院士增选总名额不超过100名,其中8个名额主要用于支持民营科技领军企业的候选人。这不仅是院士遴选机制的重要创新,更凸显出民营企业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战略地位。
【民企是科技创新重要力量】
只有保持创新才能存活下来,民营企业已经成为中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去年6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情况的报告》显示,民营企业的规模实力持续提升——从2012年到2023年,民营企业占全国企业总量由79.4%提高至92.3%。入围世界500强的民营企业由6家增加至36家。
民营企业创新水平持续提升——从2012年到2022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从2.8万家增长至35.9万家,占比由62.4%提升至90.9%。
民营企业国际竞争力持续提升——从2012年到2023年,民营企业进出口额年均增长11.1%,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由30%左右增长至50%以上。2019年开始,民营企业成为我国第一大外贸经营主体,是我国参与国际经贸合作的重要力量。
民营企业社会贡献持续提升——民营经济吸纳了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
此前,尽管民营企业中也有杰出者当选院士,但为数不多。2019 年,我国首次明确鼓励从民营企业中推选院士。
此次为民营科技领军企业设置专项院士增选名额,不仅是对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高度认可,保障了民营企业科技专家的参与度和入选机会,院士队伍结构也将迎来新的格局,为我国科技创新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