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 2025)在上海如期举行,成为新一轮科技竞赛的风向标。来自全球的顶尖AI企业、研究机构和创业先锋汇聚一堂,从大模型、智能体到具身智能与AI终端设备,密集发布的创新成果不仅预示着新一轮产业跃迁的路径,也标志着AI行业从“模型爆发期”迈向“场景兑现期”。
其中,宇树科技作为国内人形机器人代表企业,在本次大会上重磅发布新一代具身智能机器人Go2 Pro Max,同时推出支持GPT推理的自研动作生成框架uBody,并宣布其创始人荣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称号,其智能机器人核心算法、自主学习与仿生结构设计等方面处于国内前沿。
宇树科技展示的全场景适配机器人解决方案,标志着具身智能从“实验室成果”向“工程落地”迈出关键一步,为AI产业发展打开“AI+实体交互”新通路。
国产化进程加速,算力与模型双线演进构建AI新底座
7月3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推动人工智能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加快普及”,并首次提出“形成以创新带应用、以应用促创新”的良性循环机制。
华龙证券认为,在政策的大力推动下,国产算力和大模型能力双双提升。以国产大模型为支撑,我国Agent商业化落地有望进一步加速。
结合上海市6亿元算力券、3亿元模型券与1亿元语料券等地方扶持政策,行业正迎来政策、资金、算力、生态四位一体的全要素驱动期。
具身智能成为AI商业化关键突破口,人形机器人加速量产路径
2025年中,随着AI从认知智能迈入“感知+执行”的多模态阶段,具身智能正在成为产业技术迭代与商业价值兑现的关键焦点。与传统软件智能不同,具身智能强调模型与物理世界的深度交互——借助传感器、驱动器与物理结构,使AI“真正理解世界、操控世界”,从而推动AI从“懂语言”走向“能行动”。多家券商认为,2025年将是人形机器人工程化元年。
宇树科技创始人、首席执行官、首席技术官王兴兴表示,人形机器人行业增长非常快,“我个人感觉今年上半年全国智能机器人行业平均增速可达50%到100%”。在他看来,去年起,每天至少有一款新的机器人发布,行业落地的推动速度以及出货量的节奏都非常快。
上海证券称,近期国内外产业端迎来密集催化,产业潮起入局者明显增多,国内华为、字节、比亚迪、小米、广汽、蚂蚁等车企、科技厂商纷纷加码具身智能,海外特斯拉、1X、Figure AI等加速商业化量产步伐。目前,人形机器人产业链进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阶段。人形机器人进入工业场景,已经成为国内外确定性较高的应用趋势,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可期。
7月31日,国际数据公司(IDC)发布的最新预测显示,到2029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突破4,000亿美元,中国市场将独占“半壁江山”,成为全球增长的绝对主引擎。据悉,2024年全球商用服务机器人出货量已超过10万台,其中中国厂商贡献了高达84.7%的出货份额,展现出技术能力、制造能力与落地效率的全方位领先。擎朗智能、普渡机器人、高仙机器人、云迹科技等企业正快速走向全球第一梯队。
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不再只是技术演示舞台上的“明星”,而是产业链各环节逐步成熟后的确定性落点。
亿欧智库表示,未来,基础资源突破支撑技术生态进化,开源与工程能力降低场景应用门槛,垂直场景数据将反哺算法优化。此三重架构的持续螺旋上升,将推动中国AI从“技术可用”迈向“产业好用”,最终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