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8-08 00:13:00 股吧网页版
大“汽”“皖″成
来源:国际金融报

  中国汽车产业的权力版图正在剧烈重构,凭借着全链协同的产业集群优势,安徽成功“弯道超车”。

  2025,中国汽车业年中叙事一言蔽之:大“汽”“皖”成一一安徽超越广东。

  8月7日,根据安徽省汽车办消息,今年上半年,安徽汽车产量达149.95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73.09万辆,双双位居全国第一,实现历史性突破。

  中国汽车产业的权力版图正在剧烈重构,凭借着全链协同的产业集群优势,安徽成功“弯道超车”。

  不仅如此,从产品结构来看,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安徽汽车产业的核心增长极。

  上半年,安徽新能源汽车产量为73.09万辆,占比已达47.2%,几近“半壁江山”,领先第二名广东近30万辆。去年,安徽新能源汽车产量成功突破百万辆大关,达到 168.4万辆,今年以来增长势头强劲。

  实际上,在安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动力电池、电机电控、智能网联、轻量化材料、销售维保、回收利用等环节一应俱全,真正实现了“不出安徽就能造一台新能源整车”。

  此前,汽车第一大省一直是广东,作为中国汽车制造业的长期霸主,因为坐拥广汽和比亚迪,广东省从2016年便位居汽车产量第一,十年未曾动摇。

  2024年,广东仍以570.74万辆的惊人产量遥遥领先,同期安徽的产量仅为262.03万辆,二者相差超过300万辆。

  此次反超,直接触发点是国家统计局自2025年起实施的统计口径调整——由“企业法人所在地”改为“生产地统计”。

  这也意味着比亚迪等车企在安徽庞大生产基地的产量,从此前计入广东(总部深圳)正式划归安徽。

  2024年,比亚迪合肥基地园区新能源整车产量达到95万辆,这一数字约占安徽省当年新能源整车产量的56.4%,今年5月随着比亚迪合肥基地三期项目全部完工,其年产能将达到 132万辆。

  不只有比亚迪,当前安徽还汇聚奇瑞、蔚来、大众安徽、江汽集团、合肥长安、汉马科技,共计7家整车企业,引育规上限上零部件企业超3000家、后市场企业1700余家。

  作为安徽高速发展的一个代表,省会合肥近来异军突起,成为众多城市学习与研究的样本。

  而快速发展的汽车产业正是推动合肥经济增长与产业升级的核心力量。

  目前,合肥已汇聚江淮、比亚迪、蔚来、大众、长安、安凯等6家整车企业,外资巨头、造车新势力、央企造车、地方自主品牌、华为生态圈等多种造车形式齐聚一堂,形成了多元化的发展矩阵。围绕整车制造,合肥还培育了国轩高科、巨一科技、常青机械、汇通控股等数百家核心零部件企业,构建起覆盖整车制造、关键零部件、换电服务、智能网联的全产业链,“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三位一体的协同发展格局稳固成型。

  安徽汽车产业的崛起,并非省会合肥的独角戏,而是“双核驱动、多点开花”协同效应的集中爆发。

  芜湖,作为奇瑞集团的大本营,成为当之无愧的产业引擎。2024年,芜湖贡献了安徽全省46.2%的汽车产量和近80%的汽车出口,其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激增157.1%,达到29.9万辆。

  作为中国车企出海的代表,去年全年奇瑞出口整车超百万辆,今年上半年其出口量达55.03万辆,蝉联中国品牌第一,平均每29秒就有一辆“奇瑞造”驶向全球120个国家和地区。

  当地统计局数据显示,汽车产业产值已超2000亿元,占芜湖GDP半壁江山。

  得益于奇瑞全球化的优异表现,安徽在汽车出口领域同样表现出色。

  2024年,安徽汽车出口量跃居全国第一,全国每出口4辆汽车,就有1辆“安徽造”。今年前5个月,安徽汽车出口量继续保持全国第一的领先优势。

  不同于芜湖,马鞍山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中专注于商用车领域,现有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企业共338家,形成以汉马科技整车制造为龙头,蜂巢新能源、泉峰汽车等零部件企业为核心,顺博合金、帅翼驰集团等上游原材料企业为特色优势的产业布局。

  滁州则在新能源汽车最为关键的动力电池领域构建了完整的产业链格局。从上游的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生产,到中游的动力、储能电池电芯制造,再到下游的应用型企业,形成了有机联动。

  宣城聚焦新能源汽车电机及部件、橡胶及轻量化材料等核心关键零部件领域;

  安庆选择以新能源汽车及专用车为突破口,围绕电池、电控、电机和车身结构轻量化发力;池州重点发展镁铝轻合金零部件、汽车电子及功率器件、新能源电池材料三大领域,利用自身资源与产业基础,在轻量化材料和汽车电子方面寻求突破;

  亳州则大力培育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极、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配件生产企业,逐步构建起完整的零部件生产体系;

  蚌埠将发力点瞄向车载显示、汽车玻璃、新能源电池、车用传感器等细分领域,以此提升汽车零部件产品附加值;

  淮北选择聚焦陶铝新材料汽车轻量化关键零部件、新能源动力电池箱体,发挥自身材料产业优势,助力汽车产业轻量化发展;

  六安围绕氢燃料电池产业先发优势展开布局,为安徽在新能源汽车能源多元化发展上贡献力量。

  安徽省内各市依据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承担着不同角色,从整车制造、零部件配套到后市场服务,从传统汽车转型到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拓展,各司其职又协同合作,共同推动安徽汽车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持续创新、产业链日益完善,在全国汽车产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向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目标大步迈进。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