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全面生效、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建设深入推进,广西与东盟经济互补性优势空前凸显。广西抢抓机遇,依托“两国双园”、西部陆海新通道、边境经济合作区等开放平台,聚焦电子信息、纺织服装、化工新材料、机械装备、新能源汽车及零配件等五条主要跨境产业链,全力加快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建设。
跨越山海构筑产业新链条
广西立足独特的区位优势和特色的资源优势,汇聚国内外优质创新要素和优质资源,构建跨境产业链供应链,建设面向东盟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构建“两国双园”国际产能合作、“东部研发设计+广西制造+东盟组装”、“海外原材料+广西制造+国际市场”三种跨区域跨境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模式。
在钦州的马来西亚闵和粮油产业基地项目现场,办公大楼及4个1万立方米储油罐的主体建设已顺利完成。
马来西亚闵和粮油产业基地是中马钦州产业园的重点项目,将打造成为面向东盟的棕榈油、棕榈粕进口、贸易及储运转口的重要基地。
“选择落户钦州,就是看中这里的区位优势。输油管道能从项目直接延伸至钦州港大榄坪作业区,从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运来的棕榈油抵达港口后,可通过管道直接进入储油罐,大大节省了运输成本。”马来西亚闵和粮油产业基地项目负责人潘南达说。
在钦州锦峰海洋重工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基地厂房内,焊花飞溅,一块块数十吨重的钢板将被加工成为数十米高的圆筒状风电基座;厂房外,制作好的风电塔筒、海桩、导管架、钢箱桥梁等产品摆满场地。
“公司在广西钦州的基地投资18亿元,将结合广西政策红利和区域协同,打造辐射国内国际双市场的风电装备制造和出口基地。”公司副总经理尚栎介绍。
在凭祥综合保税区,广西顶一供应链有限公司内工人们忙着用拖车将一辆辆卡车上的电子产品转运至偌大的仓库。这些产自广东、河南、江苏的电脑主机和手机配件等电子产品将暂存于此,随后发往越南等东盟国家。
“我们落户于此,正是看中了凭祥毗邻越南的区位优势。”公司经理梁东海介绍,今年上半年,公司的货运量同比增长约20%,平均每天要向越南运送二三十辆卡车的电子产品。
从广西北部湾畔到中越边境的崇山峻岭,各类企业和项目繁忙的生产景象,正是中国与东盟跨境产业合作蓬勃发展的缩影。
自治区发展改革委总经济师蓝伟明介绍,广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入实施工业强桂战略、新一轮工业振兴三年行动,培育形成十大千亿级工业产业。深入实施产业园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加快建设沿边临港产业园区和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区,加强东西部产业对接,推动跨区域跨境产业链供应链提质升级。
瞄准新赛道共育跨境产业林
近年来,广西编制应用“工业树”“产业林”布局全景图,“按图索骥”布局产业、“有的放矢”招引企业,引进比亚迪、华谊等龙头企业200多家。在链主效应的带动下,一棵棵合作之树已延伸出一片片枝繁叶茂的产业林。
在广西华芯振邦半导体有限公司,全自动化设备在密闭空间中完成晶圆的分选、传输与测试,一颗颗芯片就在这些流程中诞生。
广西华芯振邦半导体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赖泽联介绍,公司具备了制造尺寸在10至20微米的高密度金属凸块的能力,处于行业领先水平。为打通南宁市集成电路晶圆级封测与集成创新型项目等全产业链,打造承接东部、衔接东盟的电子信息产业研发、制造和供应基地奠定了基础。
与电子信息产业一样,在广西,新能源汽车跨境产业链条正在加速形成。
在南宁东部新城,比亚迪45GWh动力电池及储能系统项目厂房内,一块块新能源动力电池在生产线上流转,工厂负责人表示,这里每3秒可下线一块刀片电池。
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动力电池是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2022年,比亚迪在南宁先后落地多个项目,南宁成为比亚迪全球重要的电池生产基地。2024年,新能源成为拉动南宁工业增长的最大动力,电池累计投产产能超85GWh,全年产值超360亿元、同比增长65.5%。
依托龙头企业在电池产业链的“链主”优势,广西积极开展“链上招商”,引进多氟多、宸宇富基、安达等一批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推动新能源产业整合发展。
多氟多控股的广西宁福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20GWh锂电池项目一期投产后,目光开始投向东南亚市场。公司总经理助理杨豪亮说,未来将充分发挥广西的地理优势、利用平陆运河加快建设的重大机遇,加快布局东盟,并加强技术研究,进一步提升产品性能,为公司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广西将推进沿边临港产业园区、产业协作区、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区建设作为构建跨境产业链发展的重点,明确主导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集聚发展。目前,钦州已经建成面向东盟的千亿元石化产业园区;防城港经开区产值超2000亿元,建成了利用海外资源的金属新材料、粮油等产业集群。
共享共赢奏响“双向奔赴”协奏曲
随着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不断加深,国家出台系列重要文件,支持广西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沿边临港产业园区、产业协作区。广西紧抓重大发展机遇,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围绕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政策优势、产业优势,坚持建强平台谋发展、坚持优化环境促开放,大力承接产业转移。越来越多的企业寻机而来,与广西携手开拓面向东盟的跨境产业合作新蓝海。
在近日举行的2025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广西)上,1500多名国内外嘉宾云集广西,共谋产业转移发展大计、共享开放合作商机。
今年是广西连续第三年举办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在此前两年举办的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中签约项目共716个、签约额6966亿元,目前已有505个项目履约落地,361个项目开工建设,127个项目竣工投产。
今年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结合广西优势产业,设置了5场专题活动,聚焦人工智能和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特色轻工、沿边临海现代煤化工等重点领域,共汇集产业转移签约项目296个,总投资额达2173亿元。
从人工智能到装备制造,从新能源到新材料,越来越多行业领军企业与广西奏响“双向奔赴”的产业发展协奏曲。
在经过实地考察和多番考量后,英联(厦门)金融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在此次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上签约进驻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建设面向东盟的跨境贸易数字金融智算中心项目。
“近年来,中国与东盟的贸易规模持续扩大,广西是面向东盟开放发展的前沿,当前广西人工智能产业蓬勃发展,为开展贸易金融智能大模型研发奠定了很好的产业基础。”公司董事长郑明程说,希望借助广西与东盟在人工智能领域形成的产业生态,进一步开拓东盟市场。
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贤海华说,下一步,广西将在完善产业群链发展生态上下功夫,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抓好产业延展、补链强链、科技提升、场景挖掘、市场对接、平台建设等工作,巩固提升优势产业链、改造升级传统产业链、突破发展新兴产业链,推动产业串珠成链、织链成网、集群发展,持续深化与东盟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