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但电池起火等安全事故仍存,业内认为热失控是主因——电池在高温、过充等条件下化学反应失控,产生大量热量可能引发火灾,而保障安全的核心是先进的电池热管理系统。
“电池热管理系统的设计阶段至关重要。与客户合作开发时需提前模拟系统性能,确保电池组内所有电芯均能得到大致均等冷却,同时产品需完全密封以防液体接触电芯。”诺马集团全球电池业务负责人Thomas Brendler近日在亚洲国际电池及储能技术展览会上接受第一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实际中常遇客户提供的模组、电芯设计及回路存在问题,如边角电芯因底部设计缺陷无法有效热管理,因此设计阶段的模拟测试关键。
Thomas告诉记者,电池热管理的安全性依赖设计、材料与技术创新,设计是主要影响因素,尤其在电池高负荷状态下,设计不合理易出问题。
在技术层面,浸没式冷却成趋势,其优势是液体直接接触电芯,对温度变化反应更快、安全系数更高,适用于充电快、耗电快的性能车,但多应用于高档车,其他车型更倾向于已证实有效的标准化解决方案。
今年3月底,工信部发布《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明确动力电池“不起火、不爆炸”强制要求,新增底部撞击、快充循环测试,将于2026年7月施行。新国标首次提出内部短路热失控后不起火不爆炸的要求,被称为“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
中国流通汽车协会新能源专家章弘认为,这一标准将推动企业重新设计电池包结构、热管理系统等,加速行业高质量发展,未来可能形成“强者恒强”格局。
Thomas认为,新国标不会影响公司现有解决方案,关键在于选对材料。
按照新国标设计,热管理回路液体化学成分改变,需改用现成材料。温度要求不高时,便宜材料足以胜任;要求提高则需用温度、压力性能更优的材料,虽无须重新研发,但会增加成本,成本高低取决于电池结构复杂度,如浸没式冷却成本可能比传统系统高25%左右。
目前,比亚迪、欣旺达、国轩高科、宁德时代等多家电池企业已宣布旗下产品达到或超过新国标要求。
五矿证券研报指出,新国标将促进电池行业安全升级,推动新能源车和电池产品优胜劣汰,企业有望在电池包PACK层面优化热管理、液冷散热系统,及锂电材料热稳定性改进,同时带来电池热安全系统升级的投资机会,推动固态电池产业发展。
固态电池被视为下一代先进技术,安全性能更高,但其热管理系统与液态电池差异大,因固态电解质导热性低,需更高效散热设计。Thomas表示,固态电池需持续耐受较高温度,固态电池技术突破关键在材料选择,诺马已具备适配不同温度、寿命需求的材料系列,但因需用耐高温稳定材料,热管理系统材料成本高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