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经历了多次暴涨暴跌后,锂盐行业迈入新一轮调整周期。
2020年后,由于需求增长以及盐湖提锂等低成本技术的应用,锂盐供应急剧扩张。2023以来,新能源汽车产销增速放缓,导致锂盐供应过剩、价格大幅下跌,即将步入减产和产能出清阶段。
只是进入下半年,预想中的供给出清不仅没有上演,反而进一步增加。数据显示,7月我国锂盐产量环比增速超7%,合计超7万吨,其中四川省产量增幅更是超过了40%。
“企业都在等待竞争对手先做出退出市场的决策。”业内人士认为,这是锂盐行业产能出清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与此同时,一体化企业产能、产量仍在不断增加,因此锂盐供应总量还在继续增长。

01 四川国资联手电池龙头
就在日前,四川能投德阿锂业有限责任公司宣布其“年产3万吨锂盐项目”成功调试,产出合格电池级锂盐产品。这标志着该项目在高标准完成建设与安装基础上,顺利打通核心工艺流程。

在锂价筑底阶段逆势扩产,德阿锂业的来头显然不简单。
据了解,四川能投德阿锂业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22年8月,由四川省新能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持股。其中,川能动力的大股东——四川省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由四川省财政厅的全资控股,是国资布局锂电产业链的关键一环。
公司成立当年,川能动力、蜂巢能源和亿纬锂能在四川成都签署合作协议,宣布共同在四川德阳市绵竹市汉旺镇德阳-阿坝生态经济产业园投资建设3万吨/年锂盐项目。项目占地283亩,总投资14.9亿元,主要包括1条年产1.5万吨碳酸锂生产线和1条年产1.5万吨氢氧化锂生产线。
项目或依托川能动力自有资源进行建设。目前,川能动力通过旗下能投锂业间接持有李家沟锂辉石矿采矿权。李家沟已探明的矿石资源储量3,881.2万吨,平均品位1.3%,氧化锂资源储量50.22万吨,并伴生钽、铌、铍、锡矿等稀有金属。
按照约定,亿纬锂能与蜂巢能源以实缴出资比例对合资公司生产的产品总量享有优先采购权,且采购价格不高于合资公司同期对外销售给其他任何第三方的价格。

不过,当前锂盐市场对企业而言并不友好,仅仅是价格就会对众多生产者造成严峻考验。
回顾7月份的锂盐市场,价格整体维持震荡运行。
7月初,碳酸锂现货、期货价格均跌至6万元/吨左右成本线,氢氧化锂价格维持在大约5.8万元/吨;7月底,市场情绪带动碳酸锂价格一度上行至7.2万元/吨后快速回落至6.8万元/吨,氢氧化锂价格也随之小幅上行至6.1万元/吨。
而从生产端来看,外购锂辉石生产碳酸锂的成本一般在6.5万~7万元/吨,自有锂辉石生产成本则低于6.5万元/吨。就当前锂盐市场价格而言,成本压力依旧存在。
除生产环节外,锂盐上下游同样不平静。
上游,锂精矿价格出现明显反弹。就在7月末,澳大利亚锂辉石精矿的CIF报价上涨7.7%,号称低成本的非洲津巴布韦锂矿涨幅同样达到7.3%,一定程度上抬高了锂盐生产成本。
下游,全球锂电池产业呈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进一步放大了对锂盐的需求。虽然需求有所回升,但仍旧难以覆盖新增供给增量和原有库存量,无法对价格形成支撑。
总体来看,高成本低价格导致“成本支撑”的传统逻辑面临失效,锂盐成本为锂价兜底的时代即将结束,而“边际成本定价”与“现金流消耗能力”的比拼将成为新周期中的核心逻辑。
02 锂盐仍有广阔空间
2022年,全年锂盐价格大幅上涨。当年电池级碳酸锂市场均价由年初的33.2万元/吨上涨至年末的56.0万元/吨;氢氧化锂市场均价由26.6万元/吨上涨至55.3万元/吨,涨幅为107.89%。
即便无人能完全准确的预测锂价,但市场对后市的展望却永不会停止。正如川能动力、亿纬锂能与蜂巢能源彼时联手投建锂盐项目,便是出于对未来锂盐需求的良好预期。
蜂巢能源认为:此次与川能动力项目除了稳定锂盐的供给,也进一步加强成本控制与供应链安全,为实现“领蜂600”战略目标提供了坚实保障。
亿纬锂能表示:本次合作将充分整合各方优势资源,深化各方在锂电产业领域的合作,专注于生产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氢氧化锂和碳酸锂,有利于公司持续完善上游电池原材料产业链布局,稳定原材料供应。
碳酸锂与氢氧化锂都是锂电池重要的原材料。哪怕如今锂价持续低迷,但市场对锂盐下游需求端的长期增长同样寄予厚望。
锂盐的下游应用环节主要可分为电池领域和传统工业领域。近年来,电池领域在锂需求中占绝对主导,传统应用领域占比有限且增长乏力,未来锂盐消费主要增长点仍源自锂电产业,长期需求基石依然稳固。
一方面,全球能源转型是大势所趋。新能源汽车领域,2025年上半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约946.9万辆,同比增长31.8%;储能领域,全球大型储能、通信备电、户用储能等领域对锂电池的需求皆呈快速增长的态势。
另一方面,技术迭代正催生新的应用场景,例如飞行汽车、机器人等都将成为锂电池应用的新市场。同时,随着磷酸铁锂与三元电池及三元内部高低镍技术迭代,碳酸锂与氢氧化锂的需求比例可能会重塑。
不过也有机构表达了谨慎的观点。该机构认为,从中长期来看,2025~2027年全球锂资源新增产能远超需求增量,碳酸锂供过于求的格局恐难以根本扭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