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的时代背景下,广东“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正成为稳定就业、激活产业、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抓手。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中旬,该计划已吸引逾100万名应届高校毕业生留粤来粤就业创业,为全省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注入关键动能。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也成为这项计划落地见效的缩影。
而在“就业难”与“招人难”并存的当下,用人市场存在着结构性错配的长期困扰:一方面,大量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起点“高不成,低不就”的现实困境;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特别是制造业领域,则面临“用工荒”“招工难”的不对称矛盾。
近日,深圳市众业达精工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众业达精工”)总经理陈升盛在接受南都湾财社记者采访时表示,“百万英才汇南粤”正是打通高校与企业之间双向通道的重要举措,帮助像他们这样的小微企业精准对接合适人才,让“千里马”不再迷路,让“伯乐”不再等待。
一项行动计划,撬动产业链上的“千里马”
“我们公司很小,过去也没有什么机会走进高校。但自从今年参加了深圳大学和深圳信息职业学院的校招活动后,我们确实感觉到,政府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门。”陈升盛坦言,对于一家专注于数控刀具研发制造的小微企业而言,人才就是发展的瓶颈。
众业达精工成立于2010年,专注于CNC数控铣刀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广泛服务于3C消费类电子、医疗设备、模具制造、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多个领域,客户覆盖多家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产品远销韩国、越南等地。
但作为一家15年历史的传统制造型企业,在人才引进方面始终面临困境。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往往更青睐“大平台”“城市中心”“高薪岗位”;另一方面,公司所处的工业园区距离地铁较远,通勤不便,岗位本身也对实际动手能力要求较高,导致“招聘对口、留住人才”一直是难题。
“以前我们只能靠58同城、BOSS直聘这些平台,简历质量参差不齐,还要交不少服务费,效率非常低。”陈升盛回忆道。直到“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启动,公司才第一次真正走进了高校招聘一线。春节前夕,他带队前往南宁参加粤桂招聘专场,之后又陆续参与了深圳大学、深圳信息职业学院等校招活动,初步建立起与高校的人才对接机制。
“这项行动计划就像雪中送炭,让我们这些不起眼的小微企业,也能接触到一批有潜力、有热情的年轻人,真正招得到人、招得到合适的人。”他说。
在他看来,广东在这项人才工程中所展现的制度设计能力和执行力,不仅为企业纾困,更为全省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夯实了人才基座。“百万英才汇南粤”不仅仅是“招聘”,更是一次覆盖全省、贯通高校、服务基层的系统性供需优化工程。它正在改变广东企业的用人模式,也正在重新塑造年轻人走向职场的路径。
从“上车”到“共创”,人才与企业的“双向奔赴”
众业达精工在政策推动下进行了“用工方式”上的创新调整。例如,公司主动推出灵活工作制,不强制坐班,只要完成任务就能同工同酬。部分岗位甚至可以远程完成,极大缓解了通勤压力问题,也吸引了更多应届生的兴趣与参与。
“我们现在有几个深圳大学、深圳信息职业学院的应届生就通过灵活模式与我们合作,他们白天上课,晚上帮我们做线上客户接待或资料处理,照样发工资。”陈升盛表示,灵活用工不仅提升了人岗匹配效率,也帮助企业更高效地对接高校资源。
“大学是包容的、探索性的,而企业是规则导向和效率导向的。我们鼓励年轻人‘先上车后补票’,多去尝试、多做实践,从中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方向。”他也以自身经历建议年轻人,“工作初期不要急功近利,能学到的比赚到的更重要。”
在他看来,企业和毕业生之间不是一场简单的招聘对接,而是一种“共同成长”的关系。企业需要人才带来的活力和创新,学生也需要企业给予的锻炼和信任。
这背后,是深圳这座城市与广东这片土地对人才一贯的尊重与包容。“我们其实是一家很小的企业,就像一颗种子。但数控铣刀是工业的‘牙齿’,几乎所有产品的生产加工都离不开。我们虽小,但作用不可或缺。”
“我们很庆幸在深圳这片沃土上被看见、被鼓励。这场人才春风,不只吹进了写字楼,也吹进了我们这类工业车间里的办公室。”陈升盛还呼吁,政府、企业和社会应共同完善就业服务体系,“让年轻人安心找工作、舒心上班,不再为就业而焦虑”。
他相信,随着“百万英才汇南粤”持续推进,机制不断优化,更多像众业达精工这样的“种子企业”将在广东大地上生根发芽,与无数青年人才共同成长、共同构筑新质生产力的坚实底座。而这正是一个经济大省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应有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