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科防务(SZ002413)$ 雷科防务在国防电子领域的尖端核心技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多个方面:
一、雷达系统技术
1. 相控阵雷达与特种雷达
公司在相控阵雷达领域拥有深厚积累,其全资子公司南京长峰研发的“某型相控阵雷达关键技术与装备”荣获国防技术发明奖特等奖,填补了国内空白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此外,针对低空防御场景,推出X波段低慢小目标探测雷达、S波段小目标预警雷达等产品,可实现对无人机、鸟类等目标的全天候监测,最大探测距离达12公里,目标容量≥1000批。在军用领域,W波段(94GHz)侦查雷达已列装攻击-11无人机,探测精度达0.1米,满足高分辨率战场侦察需求。
2. 毫米波雷达技术
作为车载毫米波雷达龙头,其77GHz角雷达市占率38%,配套比亚迪仰望U8、蔚来ET9等高端车型,单车价值量提升至1200元。同时,公司积极探索太赫兹成像技术,结合毫米波雷达的远距离警戒能力,有望在安防探测领域实现突破。
3. 雷达测试与仿真技术
自主研发的通用目标模拟器可模拟目标回波特性,体积小、便携性强,适用于雷达研发测试;复杂信号发生器则能生成高密度射频信号,模拟真实电磁环境,支撑雷达性能验证。此外,全数字雷达对抗仿真解决方案通过构建信号级模型库,实现雷达系统设计、算法验证及战场态势模拟。
二、卫星应用与智能处理技术
1. 星载智能处理系统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在卫星上完成SAR成像、辐射校正、水域检测等处理,已应用于我国多颗遥感卫星,显著提升遥感数据获取与分发效率。例如,某型星载智能处理系统可实时完成溢油检测与云识别,支撑环境监测任务。
2. 地面机动接收站
采用4.5米折叠天线设计,可集成于20GP集装箱,支持X频段遥感数据与S/X双频测控信号的接收发送,具备公路、铁路、海运多模式运输能力,满足应急通信与快速部署需求。
三、电子对抗与信号处理技术
1. 复杂电磁环境构建
复杂信号发生器可生成动态逼真的雷达、通信、导航射频信号,单通道可模拟数千个辐射源,用于电子战设备测试与训练。
2. 雷达信号处理与抗干扰
通过自研算法实现雷达回波信号的高精度解算,结合多传感器融合技术提升目标识别能力。例如,机场鸟情监测系统通过雷达与光电数据融合,实现鸟类目标的实时识别与驱避设备联动。
四、智能感知与控制技术
1. 毫米波雷达民用拓展
在智慧养老领域,推出非接触式生命体征监测设备(如智能睡眠看护仪、跌倒检测仪),通过毫米波雷达实时监测呼吸率、心率及人体运动状态,异常时自动报警。在智能交通领域,基于区域检测的高精度路侧激光感知方法获发明专利,通过多区域点云分割与算法模型优化,提升自动驾驶路侧感知精度。
2. 边缘计算与AI应用
“山海”系列智算模组基于国产GPU,提供最高192TOPS@INT8算力,支持视频解码、目标检测等AI任务,已应用于智慧城市与工业制造。同时,“剑门”系列私域大模型一体机实现全栈国产化,加速客户业务数智化转型。
五、安全存储技术
1. 全国产化存储芯片与模组
自研存储控制芯片获国家科学进步奖二等奖,支持端到端加密、多Namespace加密及硬销毁功能,适配麒麟、翼辉等国产操作系统。军工级嵌入式存储芯片满足抗辐照、高可靠要求,已在卫星、航空等领域应用;民用领域推出的eMMC控制器芯片通过鉴定,固态模组批量出货于金融、医疗等场景。
2. 微系统集成与快速响应
采用SiP封装设计优化存储模块体积,异常掉电重启速度缩短至同类产品1倍以上,保障极端环境下的数据稳定性。
六、技术
1. 智能网联与低空经济
车载雷达测试设备通过华为、比亚迪认证,2025年预计贡献营收1-1.5亿元,切入智能驾驶产业链。低空安防领域,无人机防御系统集成探测、识别、拦截功能,已应用于中东军事基地及国内机场。
2. 北斗与量子通信衍生
基于北斗短报文技术开发的“北斗量子手机”支持4G/5G/北斗自适应加密通信,服务应急通信与国防安全。
七、前沿技术探索
公司持续布局太赫兹成像技术,结合毫米波雷达的远距离探测能力,未来有望在安检、无损检测等领域开发出高分辨率感知方案。此外,在雷达抗干扰、反隐身等方向的技术储备也在逐步深化。
综上,雷科防务的技术体系以雷达为核心,覆盖卫星应用、电子对抗、智能感知、安全存储等多维度,形成了“军工技术引领、民用场景落地”的协同发展模式,其自主可控的技术能力为国防现代化与新基建提供了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