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岚
“A+H”上市热潮持续升温。8月份以来,格林美、华勤技术、科兴制药等近20家A股公司相继官宣赴港上市计划;同时,立讯精密、胜宏科技、军信股份、星环科技等A股公司正式向港交所递交H股发行上市申请。“A+H”双轨模式成为中国企业叩开国际资本市场大门、加速国际化发展进程的高效途径。
港交所IPO新规8月4日生效,为本轮“A+H”上市热潮注入了关键动力。新规下,建簿配售最低分配比例由原建议的50%调至40%,公开认购部分推出“二选一”灵活分配机制。这套“量身定制”的机制设计,既让发行人在融资中更具主动权,又兼顾了不同类型投资者的参与需求。制度门槛的降低、合规成本的减少,让A股公司赴港上市“轻装上阵”。
对于企业来说,“A+H”双轨模式绝非简单的融资选择,而是撬动国际化发展的重要资本杠杆。譬如格林美在8月24日发布的公告中便直言,此次筹划赴港上市,核心目标是“推进全球化战略,提升国际品牌形象与综合竞争力”。
目前,资产规模大、资本开支高、国际化业务成熟的企业,成为“A+H”模式的“主力军”。港股市场为这些企业提供了重要的融资通道,有效支撑其跨国并购、海外建厂等动作。一些具备全球化潜力的成长型科技企业同样积极性较高,对其而言,“A+H”模式能够为企业开辟更广阔的资本配置空间。
“A+H”双轨模式正悄然重塑中国上市企业的估值体系与流动性结构。2025年上半年,通过港股通净流入的南向资金累计超7300亿港元,已超去年全年的90%。同时,外资回流港股的趋势显现,华泰证券数据显示,截至8月20日,EPFR口径下,今年以来被动外资流入港股约123.7亿美元。这为“A+H”公司营造了优质的外部资金环境。
在估值层面,“A+H”架构能有效平抑单一市场波动带来的估值风险。以宁德时代为例,其港股上市后成功吸引大量国际长线资金,获得更充分的价值认可,估值合理性显著提升。
在流动性方面,优质“A+H”公司通过双平台运作,成功实现了投资者基础的扩大。大量外资机构成为了本轮港股IPO基石投资者,单个IPO平均吸引30家机构投资者,中东、北欧主权基金的配置比例显著提升。全球资本的持续流入,不断优化“A+H”公司的国际股东结构。
与早期“A+H”公司集中于金融、能源等传统行业不同,今年以来,更多新兴领域的公司计划“A+H”上市,例如新能源材料企业格林美、生物医药企业科兴制药等。这折射出中国科技产业与国际资本市场的深度融合。借助香港市场的国际资本与估值体系,中国硬科技企业得以获得与技术优势、成长潜力相匹配的长期资金,为创新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展望未来,随着政策支持的不断加码以及相关制度的持续优化,“A+H”双轨模式必将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预计将有更多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中国企业选择通过这一路径实现资本与战略的全球化布局,在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关键机遇期抢占先机。
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A+H”模式的成熟与发展,是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持续深化的必然结果,更是中国企业直面全球化挑战、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