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凑近一点给大家看细节。”直播间的主播接过第一财经记者递过去的黄金饰品,并将产品靠近镜头展示给手机前的观众。
7月的一个下午,第一财经记者来到京东总部的“青春采销”直播间,当天在进行饰品专场的直播,直播间除了两位主播,还有一位摄像、两位中控以及两位策划。
直播间内,第一财经记者体验了助理中控一职。除了光鲜的主播,中控、策划、摄像是直播间不可或缺的岗位。在观众看不见的地方,他们撑起了一场直播的运行。
“万能中控”
除了讲解产品、与观众互动的主播,中控算得上是全场最忙碌的人。“青春采销”直播间的中控一位负责切屏、上品以及回复弹幕,另一位要实时运营粉丝社群,负责直播间的抽奖活动、灯光调试、画面切换等。
当时是工作日的下午,第一财经尝试回复观众的弹幕,旁边的中控小尼提供了指导。小尼表示,中控主要回复商品相关问题,观众很多时候会发送产品的编码提问,作为中控可以在产品界面搜索相关商品信息,根据商品促销情况回复。当时有观众提问“881”号商品,记者搜索后发现该产品为抽纸,目前已经是最低价。小尼表示,如果是最低价,可以直接回复该弹幕“目前为活动价,可以直接拍。”
除了产品相关问题,也有不少“老粉”对直播间的主播十分了解,中控在不忙的时候也可以与这类观众进行互动。直播时有个观众发弹幕表示“看到主播的抬头纹了”,小尼提示对于这类玩笑也可以回复表情进行回复,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
不过体验了一段时间,类似的问题越来越多,感觉也从一开始的新鲜转变为机械式劳动。小尼说这也是中控的常态,“有时也会觉得重复回复一些问题,但是考虑到观众规模大,很多观众看不到之前的回复,重复性的回复是必要的。”通常情况下,小尼一天会回复数百条的弹幕。
“京东青春采销”直播间是每天都会开播的全品类直播间,分为白班和晚班,工作节奏有较大区别,例如中控在白班时可以做到回复每条弹幕,但夜间随着大批量观众的涌入,回复每条弹幕并不现实。小尼透露,她会优先回复与产品有关的弹幕,“晚上观众通常喜欢‘点菜’(指定讲解产品),我们会‘上菜’。”
中控像一个万能岗位,需要处理直播间的突发状况,例如货品未到达、商品或者优惠券出现问题,这些都需要中控及时进行沟通。中控还需要把握好直播间的节奏,通过红包等方式为直播间留出“黄金15分钟”。
小尼透露,通常晚间整点的流量最大。“整点的红包雨结束后,我会再用一些小的红包吸引观众停留15分钟,这15分钟内,主播会讲解爆品,推动红包的核销。在直播过程中,我们会根据数据情况补充红包或者活动商品。”
如果主播需要离开几分钟,中控也需要顶上,“如果主播遇到突发情况,我们会顶替10分钟或者5分钟,不过我还没有碰到这种情况。”
“升级打怪”的职业发展
直播行业向来被认为是高流动率的行业。
但在业内“老人”看来,无论是台前幕后,都需要沉淀。在一场直播中有些岗位职能复杂,有些岗位职能较为垂直,但是每个岗位都非常关键,“类似于木桶原理,效果取决于最短板。”
和小尼类似,遥望科技的吴项龙也认为中控是个身兼数职的工作。吴项龙目前已是资深店铺运营(中控),负责跟进明星的直播。此前他在黄圣依的直播间担任了超过3年的店铺运营,现在负责浙江卫视主持人沈涛的直播间店铺运营工作。入行四年,吴项龙估算自己每年负责了约100场直播,总共完成了约400场直播。
吴项龙对第一财经表示,当前的直播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店播,即某个品牌的直播间直播,平均在线人数不等。这类直播间的工作人员构成较为简单,除了主播,还需要组长、店铺运营和摄像三个岗位。另一类直播是以明星、头部主播为主的直播,现场员工包括摄像、策划、投放、投流、店铺选品以及招商等,大多数情况下团队规模超过10人。
普通店播和大流量的直播间对店铺运营的要求完全不同。吴项龙表示,成为普通店播的店铺运营通常只需要2至3个月,而成为大型直播的店铺运营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直播链路上的岗位评价可以通过员工的场次和经历作为参考。例如店铺运营涉及上下链接以及与主播的配合等方面,直播场次的带货成绩可以作为业务能力的评判标准。吴项龙认为如果该运营参与过GMV过亿的场次,这名店铺运营的能力会受到一定认可。
从收入看,直播链路不少岗位是多劳多得制,例如店铺运营岗位,如果月度目标完成度较高,薪资也会比较可观。
不仅是多劳多得,在职业规划上,不少从业者在了解了行业链路的不同岗位后,会根据自己的特长与喜好重新进行职业规划。
在整个直播链路中,岗位之间的转岗可行性较高。吴项龙透露,周围不少朋友都有过转岗的经历。吴项龙刚进入公司时从事用户运营,后转为店铺运营。
看似岗位之间的转换并不难,实则工作上存在门槛。在吴项龙看来,成为一名店铺运营需要做到三点:一是了解平台,既包括了解平台规则,也包括了解平台的推荐逻辑。此外,还需要了解主播。“有些直播比较热闹,而有些直播较为安静。店铺运营需要对主播非常了解,根据主播的配合来操作,特别我跟进的是艺人直播,会有很明确的需求。”
小尼也有转岗的计划,“接触下来我觉得策划运营岗比较有意思,我计划积累了更多工作经验后,就进行尝试。”
不仅是幕后工作,主播也可以转岗而来,“青春采销直播间”的主播子淇就是其中的一员,在转岗成为一名青春采销主播之前,他在京东一直从事人力资源相关工作。“当时的工作属于职能类,我一直想做与公司业绩挂钩的工作。”考虑到自己的表达能力以及播音主持的毕业背景,子淇在去年转岗成功,成为了京东直播间的一名主播。
转岗后,有两场直播令子淇印象深刻。一场是在新账号“真便宜国补特惠直播间”的冷启动期,前半个月销售不温不火,令他感到沮丧。直到一位京东PLUS会员用户在听完他20分钟的专业冰箱对比讲解后,次日下了不少订单,才给了他极大信心。另一场是今年5月31日的京东618晚会,48小时不断播最终达成超1.8亿交易额,“带来了非常大的冲击力和成就感”。
在京东,像子淇这样从其他岗位转战青春采销主播的并非个例。派派在成为青春采销主播前在京东从事用户体验工作,这段经历让他更懂得洞察用户需求和痛点。“职业转变的关键在于持续学习和适应变化,”非播音科班出身的他强调,“专业能力、沟通能力和责任心是主播的核心。”
直播人才需求量大、更迭快
从社会发展角度看,直播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短视频直播平台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研究报告(2024)》显示,截至2024年底,快手平台共带动了4320万个就业机会,催生了174个新职业。根据测算,直播电商GMV每增加一亿元,可以带动就业岗位增长约1200人。
艾媒智库数据显示,预计到2025年,中国直播人才需求量将达到2184万人。以遥望为例,包括店铺运营岗位在内,公司直播链路上的相关工作人员规模已近千。
就业特点看,直播行业的特点之一是更新换代较快。吴项龙表示,入行四年的他已是业内的老员工。对于更新换代较快的原因,吴项龙认为一方面是很多人在入行前对行业有着错误印象,入职后发现与自己的想象有出入。另一方面,直播行业也需要沉淀,并不能很快变现。“直播近两年发展较快,许多人认为直播行业很火,冲动地入行。但是直播行业并不是一开播就能有流量,关键在于持续经营,平台也在不断更新迭代。例如几年前以商业投放流量为主,现在直播间的流量取决于直播间的内容创造力。”
艾媒咨询创始人兼CEO张毅对第一财经表示,直播行业迭代较快有几方面原因,一是技术的发展迭代非常快,包括AI在内的技术直接推动视频直播画面质量、互动方式、应用场景进化,从业者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跟上发展的步伐。二是从市场竞争角度看,行业竞争激烈,胜者为王。三是低门槛进入也吸引大量的参与者,为争夺流量市场份额,平台、主播、商家都需要不断地在内容创新、运营创新以及流量营销方面努力。四是从用户需求的多样化看,直播用户的兴趣和需求变化较快,也加速了行业的迭代。
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细化。吴项龙表示,从业以来他没有感受到岗位在减少,反而有越来越多新岗位出现。另一方面,直播行业中不少岗位并非“越老越香”,需要根据行业的发展随时更新工作内容。例如公司最近正在大量招聘内容策划和短视频人员。“遥望科技商业化和影视总经理余龙提到今年抖音以内容为导向,直播前需要蓄水,主播需要进行内容的铺垫。”
入职京东之前,小尼曾在一家MCN机构同样担任中控的岗位。小尼大学学习的是传媒相关专业,自身对于剪辑、视频比较擅长。她表示,这一岗位需要具备类似工作经验的人才能够进行担当。
伴随着直播热潮,不少学校开设了直播专业,吴项龙认为今后行业招聘时会有公司优先考虑相关专业的学生,“直播专业的学生应该都自己开直播当过主播,真实感受过对行业的认知更加准确,个人经历、匹配度以及学习能力也较为合适。”
从未来直播行业的就业趋势看,张毅认为专业化是基础,不同的岗位在不同的阶段对专业化的要求是使得直播参与者能够走得更长更远的重要基础,职业化和规范化也会伴随专业化而来。此外,技术型人才也是未来争夺的重点,包括AI、VR等技术的应用。当前,基于AI的虚拟数字人在直播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从趋势看,无论是国内直播还是跨境直播,对于专业细分领域的要求,包括产品、语言以及市场的策略研究,都需要更加专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