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直播电商市场规模达5.8万亿元,但增速已从早期的三位数降至18%。当流量红利消退,直播电商走向深水区,每一条“大鱼”或“小鱼”,都面临更加汹涌的浪潮。
7月14日,佛山遥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遥望科技”,股票代码:002291)发布了半年度业绩预告,公司预计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将出现亏损。
业内分析,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财务数据波动,而是一个标志性信号。它意味着这家“直播电商第一股”的头部企业,正面临行业起伏下的转型压力甚至阵痛。对此,遥望科技做出改变,砍掉不赚钱的创新孵化、把人力重新赶回直播间、用AI提升人效、孵化新消费品牌……所有动作指向同一个目标——拓展第二条增长曲线。
改变模式:收缩聚焦核心竞争力
预告显示,亏损主要是受鞋履业务减值拖累,此外因大力拓展创新业务,尚处于孵化期未能快速贡献利润等多重因素共同造成亏损。
面对经营扩张问题,遥望科技果断启动“关停并转”:对高投入、低产出的孵化项目进行战略梳理,将人力与资源回流至直播电商等盈利核心业务;部分项目转为内部创业承包或联合经营,既降低总部负担,又保留项目盘活可能。
公开信息显示,过去几年,腾讯、阿里、字节、美团、百度等多个大厂均对非核心业务进行战略收缩。如阿里进一步精简非业务一线的合伙人团队,从26个减少为17个;京东裁撤京喜拼拼,清仓永辉股份;字节收缩游戏、教育、解散战投部门和关停跨境电商Dmonstudio.....
这种“收缩战线”的操作,符合行业“去泡沫化”的趋势——当流量红利见顶,传统铺量的模式难以为继,聚焦核心能力、提升投入产出比成为头部玩家的共识。遥望的业务模式改革已经持续一个季度,预计将于2025年第三季度完成。
组织调整:优化结构及AI提效
如果把直播电商行业比作一场马拉松,行业中大部分企业在过去两年跑的是“前半程冲刺”,用高投入换高GMV(商品交易总额)。
现在,行业进入“后半程配速”,比拼的是谁能在缺氧状态下继续保持肌肉力量,长远稳定增长。
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回归企业经营,人才是组织中最重要的要素,是最根本的生产力。遥望科技重点大幅度提高前台人员比例,提升人员配比合理性。目前,其人力成本相较于去年同期已得到一定的优化。除了调整人员结构,提升人效的另一方面在于技术赋能。
作为技术和创新底色浓郁的直播电商头部玩家,遥望科技在AI开发和应用方面颇具经验。此前,遥望已经沉淀出直播电商的全流程标准化,并将其注入到自主研发的遥望云AIOS中,帮助主播、商家及员工简化流程。今年三季度内,遥望科技将内部全面落地应用专属AI产品,有望显著提升组织运营效率与人效。
值得关注的是,近期遥望科技已经获批成立“浙江省博士后工作站”,首位博士后研究员已经加盟。据了解,工作站研究方向聚焦复杂任务智能规划、多智能体协同决策、跨模态数据建模,有媒体评价,以学术能力解决技术卡点,以产业经验缩短转化周期,“产学研”协同模式,有望让技术投入得到快速转化,并带动更多行业效率升级。
第二曲线:锚定新消费品牌孵化
在调整组织基础上,遥望科技继续向“科技驱动的新消费服务平台”进化。转型承压中,遥望科技尝试用“新消费品牌”撕开一道口子。上半年,其打造的卫生巾品牌“朵薇”表现亮眼:5月18日首发至7月11日总销量约1.25亿元,凭借“透明工厂”模式等创新,获超百家权威媒体认可。
“朵薇”的爆发并非偶然。它踩中了两个行业风口。一是消费者对“极致性价比”与“供应链透明化”的需求升级。二是直播机构从单一经营向“品牌孵化”等多元拓展迁移。遥望科技的优势在于直播、流量运营经验——通过直播间场景化种草、达人矩阵联动,快速将品牌推向市场;而“自建产能”则试图摆脱对外部供应链的依赖,掌握定价权。
遥望显然希望将“朵薇模式”复制到更多品类。遥望科技董事长兼CEO谢如栋曾表示,国内有很多具备世界级制造水平的企业,但是代加工业务利润微薄,遥望将成立企业号,帮助其挖掘品牌价值。业绩预告中也披露了其最新进展,目前其正与多个优质ODM(原始设计制造商)工厂洽谈,计划构建“IP平台+新消费品牌矩阵”,帮助更多中国制造向中国品牌跃迁,也将为遥望创造稳定的第二条增长曲线。
流量成本提高、市场增长放缓、消费者选择更加分散.....大趋势下直播电商行业集体承压成为共识,也促使企业从“野蛮生长”转向“精耕细作”,其核心竞争力不再是“谁跑得更快”,而是“谁纠错更及时、谁布局更前瞻”。
从目前的情况看,遥望科技的纠偏动作够快、够狠,逐渐适应直播电商底层逻辑变化——从“流量套利”到“供应链效率”。以战略收缩优化为基底、AI加速落地、朵薇及更多新消费品牌孵化有序进行。
从MCN(多频道网络)机构向“新消费服务平台”升级,三季度遥望科技有望带来积极的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