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为响应国家加快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号召,多地积极出台政策,推动AI产业赋能与应用落地。其中,近日召开的安徽省政府常务会议提出,要奋力抢占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制高点,深化原创性、引领性技术突破攻坚,加强创新创业团队招引,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为牵引,建设一批重大应用场景,努力打造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和应用高地。
置身长三角,安徽如何抢占通用人工智能这一未来产业制高点?
提前布局抢占新赛道制高点
通用人工智能是指具有一般人类智慧,可以执行人类能够执行的各类智力任务的机器智能。在安徽,通用人工智能赛道科技成果正加速融入生产生活。
输入一句话,人工智能初创企业智象未来开发的大模型便能快速生成一段画质清晰的视频;科大讯飞开发的“智医助理”不仅高分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医学综合笔试,更已覆盖全国692个区县超73000个基层医疗机构,累计提供超10亿次AI辅诊建议……
作为驱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力量,人工智能是安徽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赛道。
“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早在2021年就将人工智能产业作为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高位推动。”安徽省科学技术厅厅长赵明介绍,安徽先后出台《安徽省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打造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和应用高地若干政策》等文件,旨在抢占新赛道制高点,为安徽省人工智能发展提前布局。
今年3月,《安徽省加快推动“人工智能+”行动方案》印发,更是为当地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按下“快进键”。
该方案目标清晰:力争到2027年,实现人工智能底层能力全国领先、应用渗透率大幅提升、产业生态成型、融合应用集聚成势。具体指标包括通用大模型性能居全国前列,归集高质量行业数据超30PB,智能算力规模超30000P等。
在政策发力下,产业实践已见成效。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研究院)日前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区域竞争力研究报告》显示,2024年安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评价首次位居全国第五,较2023年上升一个位次。
创新驱动加速重点领域集群发展
智能机器人产业规模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合肥智能语音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国声谷”加速构建完备产业链……在创新驱动下,安徽人工智能产业加速集群发展。围绕工业、教育、医疗等重点领域,安徽已开放超300项“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引育细分领域龙头企业,推动技术深度赋能千行百业。
截至目前,安徽已集聚人工智能规上企业894家、产业链关联企业1.2万家,成为竞逐通用人工智能赛道的信心来源。同时,省内各地也紧跟未来产业布局,推动人工智能各领域发展。
以合肥为例,近年来,当地大力推动智能机器人产业生态建设,以“全链条布局,全要素协同,全场景落地”为路径,推动产业创新从“单打式创新”向“集群式创新”转变。
此外,围绕机器人技术应用落地,合肥正构建强大的基础设施与支持体系。8月4日晚,国际先进应用技术推进中心(合肥)发布旗下具身智能机器人预训练场的“招新”公告,预计到今年底,该平台将扩建至5000平方米,覆盖超30个细分场景,招募全国超100台机器人参训,加速实验室算法向真实场景转化。
区域协同法治化保障科技创新
在长三角区域,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格局鲜明,安徽正以“通用AI底层技术+垂直场景深耕”破局。在底层技术攻坚上,安徽布局了认知智能、类脑智能等国家级实验室,并在量子计算、算力基础设施方面发力,建成合肥、芜湖、宿州三大智算中心。同时,依托制造、医疗等优势领域,安徽2024年垂类大模型数量增至77个,构建了“通用+行业”模型体系。
长三角区域协同为人工智能发展注入新动力。8月1日,三省一市人大常委会共同召开《关于促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决定》新闻发布会。这是长三角首部以协同立法的形式针对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制定的法律性问题决定,标志着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迈入法治化新阶段。安徽积极响应,率先通过《安徽省促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实施跨区域协同攻关,聚焦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每年组织联合攻关项目。
展望未来,安徽目标坚定、方向明确:到2030年全省未来产业规模力争达到5000亿元。其中,通用智能被明确为三个千亿级未来产业之一,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加速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