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脑机接口概念龙头创新医疗延续强势表现,以10.02%的涨幅实现“8天5板”。
据wind数据显示,脑机接口指数自4月进入上行通道,叠加政策催化,从今年4月初至今涨幅为36.20%,达到1774.04点。有专家指出,脑机接口行业既承载现实需求,更指向颠覆性变革,而政策的落地,正加速将 “想象” 照进现实。
2025年8月7日,工信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简称《意见》),为行业发展按下“加速键”。
这份堪称全球首个国家级脑机接口产业规划的政策,明确了“2027年关键技术突破、2030年形成国际竞争力”的阶梯式目标,不仅首次从国家层面构建了技术、产业与标准体系的框架,更直接点燃了市场对这一赛道的热情。
4家企业股价已翻倍
8月14日,创新医疗收盘涨幅10.02%,主力资金净流入1.1781亿元,周涨41.59%,自《意见》发布以来区间涨56.93%,年涨213.07%。此前该公司通过参股杭州博灵医疗布局脑机接口,实质性业务关联获资金青睐。
另一个市场上追捧的宠儿是赛诺医疗。虽然该公司澄清暂无脑机接口产品,但其脑血管介入技术被市场联想为潜在应用场景,叠加子公司产品获FDA认定,短期资金涌入推高股价,周涨48.73%,区间涨幅达114.24%,年涨211.48%。2025年,脑机接口板块已有4家企业股价实现翻倍。整体看,板块行情由技术关联度高、布局明确的标的主导,资金向头部集中趋势明显。

截至2025年8月14日收盘,部分脑机接口板块企业
脑机接口板块8月整体呈现出震荡上行的走势,指数累计上涨8.70%,期间成交量与成交额同步放大,显示板块热度提升。但资金面呈现分化特征:尽管板块整体走高,主力资金却持续净流出。从每日收盘价来看,指数波动较大,代表性个股的成交量变化也反映出市场对不同个股的关注度差异。在趋势延续性方面,板块整体趋势得到了延续,而个股的趋势延续性则呈现出较大的分化。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2023年全球脑机接口市场规模已达19.8亿美元,预计2028年将突破60亿美元,复合增长率高达25.22%。
预期很好。不过,从市场调研来看,当前,实际涉及脑机接口核心技术(神经信号采集、算法解码等)的公司较少,多数标的依赖“产业链间接关联”或“市场联想”,商业化落地仍在进程中。从产业发展规律看,此次《意见》的核心价值在于破解“技术突破快、商业化慢”的行业痛点。
南方财经记者了解到,技术层面的突破进一步强化了商业化预期。非侵入式领域,翔宇医疗于2025年6月获批两款二类注册证,年内预计推出20-30款搭载脑机接口技术的康复设备;侵入式领域,脑虎科技的运动语言双解码技术登上《Nature》,三博脑科与顶尖医院合作推进抑郁症、瘫痪等适应症的临床研发。截至8月12日,2025年该行业已发生13起投资事件,总金额达9.23亿元,远超去年同期,资本与政策形成合力,推动行业从实验室走向产业落地。
2025年3月,国家医保局发布《神经系统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首次将脑机接口技术设立为独立收费项目。
广东脑机接口企业规模全国首位
区域集群效应则成为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支撑。
广东正在领跑。从产业规模来看,根据赛迪顾问《中国脑机接口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显示,2024年广东省以80家重点企业的规模稳居全国首位,形成覆盖从软硬件研究到设备应用的完整产业链。
比如,深圳中科先见依托中科院微纳加工平台,在柔性神经电极技术领域实现全球领先突破。而广州析芒医疗凭借资本与技术的双重突破成为行业焦点。2025年初,析芒医疗完成数千万人民币天使轮融资,资金重点用于植入式神经电极研发及临床试验,加速脑机接口医疗器械和关键元器件的研发工作。
艾媒咨询创始人张毅对南方财经记者表示,广东的竞争力体现在三大方面:一是产业链配套优势,广东在电子信息、医疗器械、消费市场等跨行业领域的发达基础,能为脑机接口产业提供“高效率配套”;二是创新资源优势,广州、深圳的科研院所与高校储备了雄厚人才,每年吸引的全球高科技人才数量全国领先,且广东脑机接口专利已达360多项,位居全国前列;三是全链条协同能力,从研发、生产到销售的完整布局,实现了产业效率的有效提升。

数据来源:企查查
产学研合作机制在广东脑机接口产业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华南脑控(广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依托琶洲实验室的科研成果,积极推进产业化应用。根据企查查数据显示,华南理工大学拥有23项发明专利,与华南脑控合作开发“正念冥想脑机接口设备”,推动技术从实验室向临床转化。
华南脑控相关负责人对南方财经记者表示,脑机接口将成为心理健康、养老助残和康复训练等场景的重要基础技术,应用前景广阔。目前,脑机接口行业正处于爆发临界点,未来有望在这些领域实现快速发展。该负责人认为,广东在脑机接口产业链上具有明显优势,完整的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和成熟的智能硬件制造能力,为高性能脑机接口设备的研发与量产提供了有力支撑;丰富的科研资源和高校创新能力,推动了脑机接口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的紧密结合。依托这些优势,广东企业能够更高效地实现技术落地和产品应用。
6月11日,广东首家脑机接口临床研究病房在广州成立,推动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目前,脑机接口技术已应用于癫痫、中风后偏瘫、意识障碍(如昏迷或植物状态)、阿尔茨海默病、听力障碍(包括耳聋和耳鸣)等疾病的治疗研究。这种“高校研发+企业转化+临床验证”的区域生态,正在重塑脑机接口产业的竞争格局。
尽管前景广阔,产业仍面临挑战。张毅提到,“技术规范标准、数据隐私保护、多学科复合型人才短缺,以及高成本、长周期的投资回报风险”,仍是全球脑机接口产业需要突破的共性问题。
另一方面,也有行业专家认为,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与技术迭代加速,脑机接口产业正从概念炒作转向价值挖掘,那些在技术路径上占据制高点、在产业链环节具备不可替代性的企业,将在新一轮增长中占据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