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大学脑机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发布新一代神经拟态类脑计算机Darwin Monkey(以下统称“悟空”)。据了解,整台“悟空”由15台刀片式神经拟态类脑服务器组成,整体神经元数量已接近猕猴的大脑规模,这标志着我国在神经拟态类脑计算机领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中国电子商务专家服务中心副主任郭涛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悟空’的发布将推动类脑计算从实验室迈向工程化实践。从长期来看,‘悟空’的成功还可辐射至智能机器人等关联赛道,通过技术外溢效应缩短全链条研发周期,从而推动我国类脑智能产业从脑机接口单点突破向体系化发展演进。”
类脑智能是“脑启发”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从创新链角度来看,该领域包括类脑计算、类脑计算机系统、类脑智能机器人等有机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各方携手并进,我国类脑智能产业的基础架构建设稳步推进。软硬件方面,我国类脑领域的各类算法模型正逐渐由实验室走向市场。举例来看,宁波时识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类脑智能底层技术研发,聚焦边缘计算应用场景,现已形成了涵盖类脑感知、类脑感算、类脑计算等领域在内的完整产品矩阵。
从产品侧来看,以脑机接口为代表的人机交互产品日益丰富。以浙江强脑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强脑科技”)为例,作为国内首家脑机接口领域“独角兽”,强脑科技长期专注于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领域,现已研发出“智能仿生手”“智能仿生腿”“仿生灵巧手”“脑机智能安睡仪”“正念舒压系统”等多款脑机接口智能产品,并成功实现量产。
郭涛表示,“工具链+标杆产品”的组合拳,既缩短了技术验证周期,又培育了早期市场用户习惯。这也让后进入企业无需重复“造轮子”即可参与创新,将推动产业链从“科研驱动”转向“需求牵引”,为规模化商用奠定生态基础。
随着产业基础架构的逐步完善,我国类脑智能产业的应用场景也开始加速拓展。其中,脑机接口领域属于商业化进程较快的细分赛道。
具体来看,类脑智能有望在医疗健康领域先行商业化落地。民营医疗龙头创新医疗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创新医疗”)参股的杭州博灵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就涉足类脑智能领域,创新医疗相关负责人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博灵脑机B端产品已正式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等医院开展多中心临床试验;C端产品已进入批量生产阶段,预计2025年陆续上市销售。
与此同时,智慧教育也将成为类脑智能的重要应用场景。今年6月份,熵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机构调研时表示,公司面向青少年推出基于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的脑电产品。该产品依托头皮电极与柔性传感器实时采集脑电信号,并利用BioCV TinyML算法模型深度提取专注度等核心特征,有助于针对性培养青少年的专注力。
广州壹通数字技术公司首席公关官罗富国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接下来,类脑智能的应用端有“三高”趋势,即高频交互,如XR头显、车载舱内交互;高精度控制,如工业机器人、矿山机械;高溢价医疗,如情绪障碍干预、阿尔茨海默早筛等领域。
“随着商业化进程的加快,类脑智能产业发展将呈现出‘政策引导+资本助推+技术迭代’的三轮驱动特征。”郭涛认为,各方将通过分层协作共同助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