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数月以来,A股市场行情持续升温。尤其是在近日,上证指数已越过3800点,达到近十年来新高。减持浪潮也随之而来,并在7、8月份愈加明显。
据执中ZERONE统计,2025年上半年,共有428家A股上市公司的股东进行减持,共1315起减持事件,对应减持交易金额近600亿元。与2024年上半年相比,2025年上半年的减持事件数量、减持股数、减持金额均有大约翻倍的表现。
进入7、8月份,减持变得愈加频繁。根据执中ZERONE统计,7月,共有270家A股上市公司发生了544起减持事件。8月以来至8月15日,共有155家A股上市公司发生了277起减持事件。
创投基金是参与减持浪潮的主力之一,对创投基金而言,这也是退出环节正式完成的标志性操作。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今年股价表现抢眼的上纬新材、德福科技等上市公司,已经纷纷披露涉及创投基金减持的相关信息。同时,记者梳理发现,2025年以来,国家大基金分别以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二期为主体,宣布减持通富微电、赛微电子、盛科通信、燕东微、佰维存储、安路科技等十多家上市公司的股份。
“今年以来,尤其是进入下半年,上市公司股东减持明显增多,并且许多都涉及创投基金的减持操作。这既是市场环境改善后的自然反应,也反映了股权投资退出周期与二级市场行情的共振。”水木资本董事长、母基金研究中心创始人唐劲草对21世纪经济报道说。
他解释称,过去几年,受制于资本市场波动和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不少创投基金在退出环节面临窗口受限的局面。如今随着市场成交活跃度回升、投资者风险偏好有所恢复,部分股东和机构顺势选择在当前时点兑现阶段性收益。总体而言,减持的增加体现了资本市场退出功能的逐渐恢复,也说明创投“募投管退”链条正在趋于完整。
创投基金迎来退出时间窗口?
当前,创投基金成为减持潮的重要参与者,这既是基金自身运作的必然环节,也是宏观市场环境变化带来的结果。
据了解,创投基金大多有明确的存续周期,一般在8-10年左右。当基金进入中后期时,基金管理人需要考虑如何通过有序退出兑现账面回报,进而实现对LP的分配。就上市退出的项目而言,通常待项目上市过了解禁期后,创投基金就会随行就市进行减持操作,然后将资金返还给出资人落袋为安。
“股价涨跌具有不确定性,如果过了解禁期不减持,股价上涨了还好说。如果股价下跌了,又会被出资人质疑,为什么不早点减持。所以,大家普遍心态是,如果在合理的回报范围内,过了解禁期就随行就市进行减持,哪怕少赚点上市后的收益部分。”一位创投机构的合伙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
但是在前两年,由于资本市场表现不及预期,很多公司即便上市带来的收益也比较低。由此,创投基金纷纷选择继续观望,待达到预期的收益区间后,再进行减持操作。今年以来,A股市场行情持续回升,恰好为创投基金带来难得的减持窗口期。
“我们也有些公司股票是解禁了一年多时间,但由于退出回报基本在成本附近,就一直没有进行减持。最近随着行情升温,才开始做一些减持的安排。”新鼎资本创始合伙人兼董事长张驰对21世纪经济报道说。
他表示,一方面,很多创投基金面临退出压力。另一方面,市场热度高、交易活跃,带来了退出的好时机。由此,在A股和港股市场,创投基金对上市公司的减持都变得更加频繁。
比如,作为国内电解铜箔行业的头部企业,德福科技今年股价表现抢眼。自4月8日以来,公司股价累计涨幅已经超过200%,市值超过220亿元。
7月14日,德福科技公告称,甘肃拓阵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简称“拓阵基金”)及其一致行动人苏州瑞潇芃泰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简称“瑞潇芃泰”)拟减持公司股份不超过2143.5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3.4%。据了解,拓阵基金对德福科技的投资,最早是在2017年,已经有8年之久。
今年A股首支10倍股上纬新材,在近期也被创投基金减持。据披露,自7月9日以来,金风投控已减持上纬新材约158万股。减持后,该公司还持有上纬新材5%的股份。而在上纬新材被上海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及相关主体收购过程中,金风投控还计划通过协议转让,向上海致远新创科技设备合伙企业(有限合伙)转让4.4%股份。
据悉,金风投控是金风科技全资子公司,2016年3月与上纬新材签订增资协议。2020年,上纬新材在科创板上市。2022年之后,金风投控开始陆续减持。
从上述两个案例可以看出,创投基金并非短期投资、跟风减持,而是在8年左右的长期投资和耐心陪伴后实现减持退出,构建起“募投管退”的完整闭环。
“当退出渠道顺畅,资金得以回笼,创投机构才有能力把回收的资金再度投入新的创业企业,从而推动下一轮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换句话说,减持不仅是基金自身的需要,更是行业形成正向循环、保持活力的必要环节。”唐劲草说。
减持节奏把控需考虑多方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在创投基金减持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基金自身的退出需求,又要兼顾市场承受能力和企业发展需要。
具体来说,创投基金该如何把控减持节奏?唐劲草认为,首先,合规性必须放在首位。监管部门对大股东和创投股东减持设定了严格的比例限制、敏感期约束以及预披露要求,这是保障市场稳定的基本前提。投资机构应主动对照规则,将退出计划纳入合规框架。
其次,节奏上要避免集中性、大规模的抛售行为,而应当通过分散化、分批次的方式逐步退出,让市场有足够的消化空间。同时,应合理选择退出方式,例如大宗交易、协议转让、上市公司回购、员工持股计划等,这些路径往往比二级市场直接减持更稳妥,也有助于控制价格冲击。
“此外,沟通和预期管理也至关重要。投资机构在退出前,应与上市公司充分沟通。市场真正担心的往往不是减持本身,而是突发性和不透明带来的不确定性。”唐劲草说。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减持的短期影响主要体现在股价层面。如果减持集中且缺乏透明度,可能会引发市场的恐慌性解读,导致股价波动。但若减持遵循合规要求,提前披露、节奏分散,同时辅之以并购、回购等方式,市场通常能较好地消化,股价的中长期走势依旧取决于公司的基本面。事实上,对于优质公司来说,减持的影响是阶段性的,长期价值最终会通过业绩表现和行业地位来体现。
同时记者注意到,也有部分创投基金会选择在企业上市后继续陪伴,而不是在解禁期后完全退出。比如,首程控股从2018年开始投资理想汽车,并对公司持续追加投资。在理想汽车纳斯达克上市和港股二次上市后,首程选择减持部分理想汽车股票。但截至2024年,首程仍长期持有少量理想汽车股票,由此获得公司上市后长期增长所带来的收益。
“上市并不意味着企业的成长终点,尤其是在硬科技、新能源、半导体等领域,企业往往在上市后仍处于扩张与产业整合的关键阶段。如果投资机构继续持有,可能享受企业在资本市场平台上的二次成长红利,获取更大的回报空间。”唐劲草说。
同时,创投基金与企业建立的关系并非止步于股权层面,还可以延伸为产业协作、并购整合乃至生态共建。例如,一些基金通过继续持股或参与定增,与上市公司在上下游形成更紧密的合作关系,这不仅有助于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也为基金本身带来更多的资源协同效应。
但从大部分创投基金的运作逻辑来看,这种“长期陪跑”在普遍意义上确实存在一定难度。核心原因在于基金存续周期的限制,需要考虑LP的现金回流需求和基金清算安排。因此,能在上市后持续陪伴的,多为资金来源较为灵活、周期较长或本身兼具产业战略属性的基金,比如部分产业资本背景的创投基金、母基金或市场化长期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