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十数据9月7日讯,中国央行:中国8月末黄金储备7402万盎司(约2302.279吨),环比增加6万盎司(约1.87吨),为连续第10个月增持黄金。7月末黄金储备报7396万盎司。
一、主要内容:黄金不再是“避险工具”,而是“信用标尺” 2024 - 2025年,黄金价格从2000多美元/盎司一路攀升至3600美元 ,面对这一价格走势,很多人习惯性地将其归因于地缘冲突或通胀。但一个值得重点关注的现象是:即便在美联储加息、美元指数阶段性走强的情况下,黄金也并未出现趋势性下跌。这一反常表现的背后,是黄金的市场定位正从“短期避险资产”,逐步转变为“长期货币信用标尺”。随着美元霸权这一全球货币体系的核心支柱出现“下沉”迹象 ,作为“无信用背书的终极资产”,黄金的定价逻辑正在被重塑,其长牛趋势也由此奠定了基础。
二、美元霸权的“三重下沉”:从“绝对主导”到“相对弱化” 美元霸权主要由“结算霸权、储备霸权、信用霸权”构成,然而在过去五年,这三大支柱均出现了难以逆转的“下沉”趋势,为黄金价格的上涨提供了根本动力。
(一)结算霸权下沉:“去美元化”从“口号”到“实践” 曾经,美元在全球贸易结算中占比超70%,但根据2024年SWIFT数据,其国际支付占比已降至47.19%,创下2008年以来的新低。更为关键的是,“非美元结算圈”正在逐步形成 : • 能源领域:俄罗斯要求天然气出口使用卢布结算,沙特对中国的原油出口也启用了人民币结算,2024年全球石油贸易非美元结算占比已突破15%; • 贸易领域:中国与东盟、中东国家建立了“本币互换 + 跨境人民币结算”机制,2024年人民币跨境支付占比达2.7%,相比2020年实现翻倍增长; • 机制创新:印度积极推动“卢比结算机制”,巴西牵头建立“南美本币结算联盟”,本质上都是在绕开美元,寻求新的结算替代方案。 当美元不再是全球贸易结算的唯一选择,其“货币锚”地位开始动摇,市场急需一种“跨货币的价值标尺”。而黄金无论用人民币、卢布还是欧元计价,其“实物价值”都相对恒定,自然而然地成为跨体系贸易的“隐性锚” 。
(二)储备霸权下沉:央行“去美元化”的“被动选择” 全球外汇储备中美元占比从2000年的72%,一路降至2025年一季度的57.7% ,这并非各国央行的主动减持,而是出于“被动避险”的无奈之举 : • 美债信用受损:2024年美债规模突破34万亿美元,利息支出占联邦财政收入的16%,债务上限危机在一年内两次爆发,中国、日本等主要持有国累计减持美债超5000亿美元; • 储备多元化需求:新兴市场央行逐渐意识到“单一美元储备”存在巨大风险,比如2022年美联储激进加息,就曾导致新兴市场资本大量外流。因此,各国开始将黄金作为“储备压舱石”。2020 - 2024年,全球央行累计购金超3500吨,其中新兴市场央行占比超80%,中国央行黄金储备占外汇储备比重也从2.4%提升至4.1% 。 央行的“黄金增持潮”,本质上是“用实物资产替代信用资产”。当全球最具权威性的金融机构都在减持美元、增持黄金时,黄金的“货币属性”被重新激活,其长期定价中枢必然会上移。
(三)信用霸权下沉:美联储政策“政治性”削弱货币公信力 美元信用的核心在于“美联储独立性” ,市场原本相信美联储会将“控通胀、稳货币”放在首位,而不是屈从于政治诉求。但近年来,这一信任基础不断遭到侵蚀: • 政治干预常态化:特朗普多次施压美联储降息,拜登政府通过《通胀削减法案》,变相要求美联储配合财政刺激。2024年美联储在“抗通胀”与“保增长”之间反复摇摆,政策公信力大幅下降; • 货币超发的“后遗症”:2020 - 2021年美联储扩表4.8万亿美元 ,尽管2022年开启缩表,但全球离岸美元规模仍从2020年的80万亿美元增至2024年的120万亿美元。“美元泛滥”的预期,加深了市场对“法币信用”的怀疑。 当美元从“中性货币”沦为“政治工具”,黄金作为“非信用资产”的优势愈发凸显。它无需美联储背书,也无需美国政府偿还,其价值仅取决于自身的稀缺性,自然成为“规避法币信用风险”的终极选择。
三、黄金的“定价锚重构”:从“美元影子”到“全球资产基准” 过去,黄金价格主要受“美元指数、实际利率”这两个短期变量影响 ,本质上是“美元的影子资产”。但如今,黄金的定价锚正逐渐转向“全球货币信用的平均水平”,这一重构直接推动其进入长牛周期。
(一)定价逻辑:从“美元标价”到“信用对冲” 按照传统逻辑,美元上涨则黄金下跌。然而在2024年,美元指数上涨了2.3%,黄金价格却上涨了12% 。这一“背离”现象表明:黄金不再仅仅是“美元的对立面”,而是“所有法币信用的对立面”。当美元、欧元、日元等主流货币均面临“信用弱化”问题(如欧元区债务危机、日本央行YCC政策困境)时,黄金成为“对冲全球法币信用贬值”的共同选择。其价格不再单一地与美元绑定,而是反映“全球货币体系的信用均值” 。
(二)供需格局:“稀缺性”与“战略配置”共振 从供给端来看,全球黄金年产量稳定在3500吨左右 ,仅能满足新增需求的60%。在已开采的黄金中,可流通部分(央行储备 + 金融投资金)不足17亿盎司 ,稀缺性为其长期价值提供了有力支撑。从需求端来看,除了央行持续增持,全球主权基金、养老金也开始将黄金作为“战略资产”进行配置。过去五年,全球最大主权基金挪威GPFG将黄金持仓从0提升至3% ,预计未来五年这一比例将升至5% ,仅这部分增量就需增持黄金超2000吨,进一步加剧了供需缺口。 (三)市场结构:“实物为王”替代“金融投机” 2024年,伦敦现货黄金与纽约期货黄金价差长期维持在60美元 ,这反映的并非物流问题,而是“实物黄金的稀缺性”。全球机构更倾向于持有现货黄金,而非期货合约,这一变化表明:市场对黄金的需求,已从“短期投机”转向“长期储备”。当黄金的“金融属性”让位于“货币属性”,其价格不再受短期投机资金的左右,而是由“全球资本对信用货币的长期预期”所决定,上涨趋势也因此更具持续性。
四、结论:黄金长牛是全球货币体系转型的“必然结果” 美元霸权的“三重下沉”,本质上是全球货币体系从“单极主导”向“多极并存”转型过程中的阵痛。在这一过程中,短期内没有任何一种货币能够立刻取代美元的地位,全球资本急需一种“过渡性的价值锚” 。而黄金凭借“无信用背书、稀缺性、终极支付属性”,成为这一转型期的“最优解”。 未来,即便美元指数出现短期反弹,或是地缘冲突有所缓解,黄金也不太可能出现趋势性下跌。因为其上涨的核心逻辑,并非短期风险事件,而是“美元霸权下沉 + 全球货币信用重构”的长期趋势。只要这一趋势不发生逆转,黄金就将持续在全球货币体系中扮演“压舱石”的角色,其价格中枢也将随着全球资本的配置需求逐步抬升 ,从而开启一轮跨越数年的长牛周期。
五、看好什么?未来大股东有可能注入黄金矿产资源的公司,比如:湖南黄金的控股股东湖南黄金集团进在培育的万古矿区,公司已与控股股东湖南黄金集团签订了《行业培育协议书》,由控股股东代为培育资产,承担投资风险,并约定在培育标的成熟后注入。湖南黄金还是全球储量产量第一的锑资源,目前国内锑价18万元人民币/吨,国外已经是5.9万能美元/吨。另一个就是西部黄金,公司现有阿希金矿、哈图金矿以及哈密金矿三座矿山,因历史因素仅有哈图金矿在产。伴随哈图技改完成、哈密金矿资源整合完成以及阿希金矿复产推进,同时新疆美盛的注入投产,公司自产金产量有望再上个台阶。
(来自fzdzd)
$湖南黄金(SZ002155)$ $西部黄金(SH60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