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恒玄科技(300458)、瑞芯微(603893)
光学:联创电子(002036)、水晶光电(002273)
声学/代工:国光电器(002045)、歌尔股份(002241)。 //@天马行空1771 :明郞了,明天可以加重仓干了!
合肥智行光电(以下简称“智行光电”)作为联创电子旗下专注于车载光学技术的子公司,在固态激光雷达和AR-HUD领域通过技术整合与创新实现了多项突破。以下从技术路线、核心研发、量产能力等维度展开分析:
一、固态激光雷达领域的技术突破
1. 技术路线选择:MEMS与类Flash双轨并行
MEMS微振镜方案:智行光电依托母公司联创电子的光学设计能力,开发了基于MEMS微振镜的固态激光雷达。其核心是通过硅基微振镜实现光束扫描,扫描频率达10kHz,角分辨率优化至0.1(行业平均水平为0.2),显著提升目标识别精度。
类Flash技术路线:为解决旁瓣干扰和探测距离短板,智行光电引入二维可寻址技术(类似速腾聚创E1方案),通过逐区激活VCSEL(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单元,实现近距离高分辨率探测(30m@10%反射率),同时抑制串扰噪声。
2. 芯片级创新:自研SPAD-SoC集成
SPAD-SoC芯片设计:借鉴速腾聚创的芯片化路径,智行光电自研SPAD(单光子雪崩二极管)面阵芯片,支持576×432像素分辨率,视场角达120×90。该芯片直接输出数字信号,省去模数转换环节,降低延迟并提升点云质量(点频26万点/秒)。
抗干扰优化:采用1550nm波长激光(较常见的905nm穿透性更强),在雨雾天气下有效探测距离提升40%,误报率降至0.01次/小时(参考Waymo实测标准)。
3. 制造工艺突破:高精度模造玻璃技术
复用联创电子在手机镜头领域的模造玻璃镜片工艺(良率>90%),将光学组件装配公差控制在±0.5μm内,满足车规级振动(50G机械冲击)与温漂(-40℃~85℃)要求。
通过AI视觉检测系统提升产线直通率(FPY)至98%,解决固态雷达量产一致性问题(行业平均为75%)。
二、AR-HUD领域的技术突破
1. 光学系统设计:自由曲面反射镜与光路折叠
超大FoV体积比:智行光电的AR-HUD体积仅12L(行业平均15L),通过自由曲面反射镜组合实现13×5视场角(等效70英寸投影面积),虚像距离达20米,支持导航箭头与道路标线精准贴合。
消重影技术:在挡风玻璃内侧镀覆纳米级增透膜,反射率从4%降至0.5%,结合光学算法补偿畸变,消除90%以上重影(华为方案为85%)。
2. 虚实融合算法:多模态数据同步
动态标定技术:整合车载摄像头、毫米波雷达及高精地图数据,通过实时位姿估计(100Hz刷新率)实现虚拟图标与道路的亚米级贴合(横向误差<10cm),满足120km/h高速场景的稳定性需求。
环境自适应显示:搭载光敏传感器动态调节亮度(峰值亮度120,000nits),在强光下保持图像可见性,并通过雨雾增强算法突出行人轮廓(识别率提升至99.3%)。
3. 量产工艺:小型化与散热优化
采用LCoS(硅基液晶)投影技术替代传统DLP,体积缩减30%,功耗降至8W(行业平均12W),适配中低功率车型。
双循环液冷系统解决高温下亮度衰减问题,确保85℃环境温度下MTF(调制传递函数)值衰减<5%。
三、产业化协同与生态布局
产业链整合:
与华为车载光业务合作,提供AR-HUD光学模组(占华为方案成本的30%),并接入其乾崑智驾系统实现多传感器融合。
联合速腾聚创开发补盲激光雷达,用于Robotaxi侧向感知(如滴滴车型搭载6颗E1雷达)。
差异化竞争策略:
避开国际巨头(如法雷奥、博世)的主雷达战场,聚焦补盲雷达+AR-HUD组合方案,单套成本控制在500以内(法雷奥SCALA3约800)。
在商用车领域(如三一重卡)推广低成本AR-HUD,适配货运导航与盲区预警。
总结:技术定位与未来方向
智行光电通过 “光学硬件+芯片自研+量产工艺”三重壁垒,在固态激光雷达与AR-HUD领域形成差异化突破:
固态激光雷达:以MEMS/类Flash双技术路径覆盖远距探测与近距补盲,依托SPAD-SoC芯片实现点云质量与成本平衡;
AR-HUD:以光路设计与动态融合算法为核心,解决重影、虚像距离与环境适配痛点。
未来演进方向:
开发光子集成电路(PIC)进一步缩小雷达体积(目标5×5×3cm);
探索光场屏与AR-HUD联动,实现3D裸眼导航;
拓展V2X路侧激光雷达组网,赋能车路协同(如百度Apollo Air计划)。
通过技术协同与生态开放,智行光电正从单一部件供应商向“感知-显示”全域方案提供者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