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算力中心作为数字基座正面临能源短缺的严峻挑战。近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算力中心服务商分析报告》(下简称“报告”),揭示了行业新趋势:能源供给与算力需求的矛盾正驱动“算电双向协同”技术加速创新。
能源短缺与算力需求的博弈加剧,推动算电双向协同。一方面,AI大模型爆发式增长加剧了算力中心能耗激增,而能源不足的矛盾。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在用算力中心标准机架数超 900万架,7年间年均复合增长率近23.35%,算力总规模位居全球第二,电力资源供需缺口持续扩大;另一方面,我国算力需求呈“东密西疏”格局,与电力资源分布形成逆向冲突。报告指出,东部地区算力需求旺盛,但能源紧张;西部风光资源丰富,却因本地算力需求不足和配电网薄弱,导致能源闲置。全国算力中心年耗电量占比持续攀升,而区域性缺电频发,制约了算力资源的高效利用。
因此,需要算力(计算能力)与电力(能源供应)之间形成深度融合,实现能源供给与算力需求的高效匹配,也即是算电双向协同。
实现算电双向协同,首先要平衡好利益主体的核心诉求,让所涉及的主体愿意推动算电协同。中国南方电网发布的报告显示,算电双向协同的本质是解决“经济-绿色-可靠”三者之间“三角”不可能难题。电算协同涉及算力用户、算力中心运营商和电网公司三方的利益,其中,算力用户追求可靠算力和成本实惠;算力中心运营商要求用电可靠、用电成本低、能耗低和绿色环保,电网公司则要希望能搭建安全可靠、清洁低碳的电力生态,同时能通过算力灵活供电,优化电力资源配置。
其次,打通算力和电力协同的堵点,技术创新是关键。报告显示,从目前已实现的技术来看,绿电直供、隔墙售电和分布式新能源发电模式规模化推广,结合源网荷储一体化技术,构建多层次立体式绿电供给网络;而仍在探索的前沿技术领域,电算协同调度平台、虚拟电厂、电算能耗模型、算力计量技术加速突破,推动单向供电向双向协同演进。这些技术不仅降低用能成本,还能提升资源利用率,实现“效率跃进与成本优化”的动态平衡。
算电双向协同是大势所趋,正如华为数据中心能源领域总裁尧权所言,AI的尽头是算力,算力的尽头是电力,算电协同将成为数据中心建设的新模式。
#强势机会# #周度策略# #实盘记录# #收盘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