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一个案例胜过一堆说教,那么,一堆案例又能说明什么呢?当退市规则出现短板时,谁为“闪电退市”买单?中银绒业与山子高科,这两家比邻而居、曾经同处退市悬崖的破产重整公司,在2024年至2025年上演了一场资本市场的“双城记”。中银绒业因股价连续20个交易日低于1元而黯然退市,15.6万投资者深陷泥潭;山子高科则在股价跌破1元后,凭借一系列操作成功保壳。当相似的危机遭遇截然不同的结果时,A股市场的非ST股一元退市规则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公平性拷问。
>>>中银绒业:吃了规则的亏?
中银绒业的退市之路堪称惨烈。2024年6月,其股价在连续12个交易日低于1元(其中有10个跌停板)后触及0.49元。即便后续中银绒业出现了8个涨停板,但因A股10%的涨跌幅限制,其股价仍无法突破0.94元,最终在第20个交易日股价锁定0.18元而退市。令人费解的是,中银绒业的第三大股东以每股0.50元(远低于其5.87元的成本价)抛售1.71亿股的异常交易,竟未触发停牌核查信息披露机制。
更值得深究的是中银绒业的基本面。公司资产负债率仅为20%,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尽管因转型新能源遭遇挫折,2023年至2024年计提万贯实业商誉减值2.2亿元,但实际经营性亏损仅数千万元。真正的致命伤在于股权结构——第一大股东恒天聚信持股仅6.39%,在危机中,既无实控人护盘,也无产业资本驰援。然而,公司市值从破产重整后的近200亿元蒸发至退市时的7亿元,15.61万中小投资者深陷泥潭。
>>>山子高科:“保壳”的幸存者
山子高科(前身为“银亿股份”),这家连续七年扣非净利润亏损、累计巨亏逾150亿元的公司,在2024年7月底股价跌破1元后,打出了一套组合拳——
市值管理:公司高调宣布回购计划,实控人承诺增持1000万股。但截至2025年5月,回购金额仅101万元,增持股份数量仅4.65万股。4个月后,公司竟将回购价上限从1.60元/股上调至3.35元/股。不知是否受舆论压力,7月1日公司突然公告,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累计通过股份回购专用证券账户实施回购公司股份数量483.31万股,成交总金额为1101.478万元,回购股份最高成交价为2.30元/股,最低成交价为2.19元/股。其中,6月份回购公司股份数量为4373100股,成交金额为1000.0184万元。这说明有理有据的舆论监督作用是非常有效的。
关联交易:2024年6月,公司以6.01亿元(低于账面价值13.14亿元)出售银亿地产。2025年年初,公告拟6.63亿元出售宁波昊圣51%股权,买家杭州信泉的关联方曾参与公司历史交易;同步出售欧洲子公司PPET股权,并收取了10.5亿元预付款,而接盘方云枫汽车法定代表人与标的公司同名,疑似利益输送。
尽管2025年1月因信息披露违规被甘肃证监局责令改正,但所有资产出售都畅通无阻。通过低价剥离亏损资产,公司在2025年第一季度实现了“账面扭亏”。
>>>成熟市场的退市逻辑
当中银绒业因非ST股一元退市规则而退市时,全球资本市场正上演着截然不同的故事:
美股的弹性机制:脑再生科技(RGC)股价从2024年12月的0.09美元(长期低于1美元)涨至2025年6月的83.6美元,涨幅为928倍;即使粉单市场的瑞幸咖啡,其股价也从0.95美元升至38.88美元。其中的关键差异在于:美国设有180天缓冲期,且无涨跌停限制,即便股价为0.01美元,单日涨幅翻倍即可达标。
港股纠错空间:受百亿非法集资案牵连的金石控股(01943.HK),股价从0.06港元反弹至0.50港元(涨幅为8倍),国泰君安国际(01788.HK)单日暴涨200%,均未因短期破发而退市。
异常交易处理:2024年6月,伯克希尔·哈撒韦因报价故障导致股价暴跌99.97%,纽交所立即撤销错误交易。
>>>退市制度改革三支柱
规则补漏:尽快取缔非ST股一元退市规则,对于已经遭遇非ST 退市的公司开放回归主板的绿色通道,设立退市赔偿基金,探索“监管过错追偿”机制,并且责成投资者保护基金先行赔付。
监管再造:建立权力制衡体系,推行退市听证公开化,引入第三方专家陪审团;对“保壳”中的关联交易实施穿透监管,严惩利益输送。
救济重构:铺设退市衔接通道,对于非ST 退市公司,参照中科曙光、玉龙股份等模式,建立现金选择权模式,放开对非ST 退市公司股东的股东资格限制(允许普通投资者在老三板交易非ST 退市股票)。同时,对于非ST 退市公司恢复主板级信披(强制季报+实时报价),涨跌幅放宽至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