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三一海洋重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一海工”)在公司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发布消息,浙江省海港集团北一集司今年新增的92台电动集卡已全部到港,该批集卡全部由三一海工提供。该客户电动集卡数占集卡总数超50%,进一步扩充了新能源设备阵容。《证券日报》记者了解到,考虑到电动集卡绿色环保、智能高效等优点,国内港口正加快电动集卡的采购,上市公司也踊跃生产电动集卡,在新兴市场中淘到真金。
三一海工工作人员向《证券日报》记者提供了一组数据,相较传统燃油集卡,电动集卡具有续航长、载荷高、动力强、能耗低、管理可视化等优势,单次充电续航超过120公里,最大牵引质量达70吨,完全满足码头作业需求。根据客户码头数据显示,电动集卡能耗要比其他品牌低12%。按照每台集卡年作业量2.5万标准箱测算,预计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3818吨,为客户码头节约能耗成本约1058万元。此外,电动集卡还能实时监测车速、电量、里程及作业状态,实现车辆运行数据可视化,为科学调度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据《证券日报》记者梳理,国内已有多个港口在集装箱运输中规模化应用电动集卡,覆盖沿海枢纽港、内河港及专业化码头,形成了“技术驱动、场景适配、生态协同”的绿色转型路径。上海港、宁波舟山港、厦门港、青岛港、深圳盐田港、天津港、武汉阳逻港、重庆果园港等均已采购电动集卡,并配备了充换电设备和智能调动系统。
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副院长曹二保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电动集卡进入国内大型港口已成为主流趋势,出现技术融合发展、应用场景细分、面向全球输出三个可喜变化。部分港口在探索车路云一体化、数字孪生等技术。部分港口针对矿石、冷链等专业化运输需求,联合集卡企业一起开发定制化车型。部分集卡企业的电动集卡已进入海外市场,推动‘中国方案’成为全球绿色基建标准。当前,国内电动集卡应用已从单点示范走向规模化推广,预计2025年沿海主要港口电动化率将超30%,内河港口超20%。”
公告显示,不仅是三一海工的电动集卡获得港口青睐,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卡车股份有限公司、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也纷纷在电动集卡领域淘得真金。
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黎富海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当前国产电动集卡呈现三大发展方向。一是能源多元化,纯电、换电、增程技术并行;二是智能化升级,远程操控、自动驾驶与智能调度系统成为标配;三是场景精细化,针对港口、矿山、城市配送等不同需求开发专用车型。随着政策支持与全球绿色基建需求增长,预计2025年至2030年,国内电动集卡市场规模将以年均25%速度增长,具备技术壁垒与全球化布局的头部企业将主导市场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