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光股份(000938)是国内ICT基础设施龙头,中国云管理平台市场份额第一,SDN与AI服务器产业链核心,CPO概念:公司在共封装光学(Co-Packaged Optics,CPO)技术领域的深度布局与产品落地。近年围绕“AI×算力×联接”持续加码,已构建起从芯片、服务器、网络、存储到云平台、大模型、液冷数据中心的“云—网—算—存—端”全栈能力,并在国产化、全球化两条战线上同步发力。以下从技术布局、核心优势、未来成长空间三个维度作系统梳理。
一、技术布局:三条高景气赛道纵深推进1. AI与智算中心
服务器:推出太行、UniServer G7系列AI服务器,单机可支持64卡/128卡GPU互联,已落地64卡、128卡、1024卡集群,训练效率较传统8×8卡方案提升142%。
网络:发布800G CPO光电共封装交换机S9827、1.6T OSFP智算交换机,率先规模商用;新一代DDC无损网络方案带宽利用率提升107%,支撑千卡-万卡级集群。
存储:UniStor Polaris分布式AI存储单节点200万IOPS,支持冷热数据智能分层,已应用于金融、气象、医疗等场景。
大模型:自研“百业灵犀”私域大模型、灵犀使能平台、灵犀Cube一体机(14B-671B参数,全栈液冷),完成DeepSeek V3/R1等模型纳管。
2. 液冷数据中心
技术路线:冷板、单相/两相浸没、箱式浸没全覆盖,PUE最低可至1.1。
产品矩阵:液冷服务器、液冷交换机、液冷路由器全系列,2024年拿下中国移动45亿元液冷集采,并中标东南亚超算中心。
产业协同:与运营商、互联网巨头、国际TOP10超高层客户共建生态,目标2025年液冷市占率>50%。
3. 国产化与信创
已完成与龙芯、兆芯、昇腾、海光等国产CPU/GPU及统信UOS、麒麟OS兼容认证;推出“芯+云”全国产一体机,满足党政、金融、电信等关键行业替代需求。
深度参与6项国际标准、100+国家标准、270+行业标准制定,形成技术话语权。
二、紫光股份的“CPO概念”是指公司在共封装光学(Co-Packaged Optics,CPO)技术领域的深度布局与产品落地。
CPO是一种将光引擎(激光器、调制器、探测器等)与交换芯片直接共封装的新型光电集成技术,旨在解决AI算力时代数据中心对高带宽、低延迟、低功耗的极高需求。
紫光股份CPO概念的核心内容如下:
表格维度 具体内容 技术定义 CPO(共封装光学):将光引擎与交换芯片封装在同一模块内,实现芯片级光互连,替代传统可插拔光模块,显著降低功耗和延迟。
核心产品 - 全球首款51.2T 800G CPO硅光数据中心交换机(H3C S9827系列):2023年发布,单芯片带宽高达51.2T,支持64个800G端口,功耗降低40%以上。
1.6T OSFP智算交换机:2024年发布,支持16个1.6T接口,满足未来更高带宽需求。 技术融合 - 硅光技术:自研硅光芯片,实现高集成度与低成本。
液冷散热:CPO交换机集成液冷设计,PUE降至1.2以下,解决高密度散热难题。
智能无损网络:降低20%传输时延,GPU运算效率提升25%。
应用场景 - AI智算中心:支撑AIGC集群(如ChatGPT训练)突破万卡级规模,提升GPU数据交互效率。
头部互联网数据中心:已应用于阿里、腾讯等大型数据中心。
产业地位 - 全球首发:2023年新华三集团率先发布800G CPO交换机,技术领先性获英伟达、台积电等巨头认可。
产能保障:800G光模块年产能达50万只,泰国工厂可快速扩产。
CPO概念对紫光股份的意义
1. 技术护城河:在AI算力基础设施中占据先发优势,形成难以复制的技术壁垒。
2. 市场增量:Lightcounting预测全球CPO端口销量将从2023年的5万增长至2027年的450万,紫光作为龙头直接受益。
3. 协同效应:CPO交换机与公司的液冷服务器、存储设备形成“全栈解决方案”,增强客户粘性。
总结:紫光股份的CPO概念并非单纯题材炒作,而是公司已实现产品落地并规模化商用的核心技术方向,其800G/1.6T CPO交换机已成为AI智算中心的关键基础设施,未来随着算力需求爆发,将持续驱动业绩增长。
三、核心竞争优势
1. 研发与专利壁垒:2022-2024累计研发投入>160亿元,2024年单年51亿元;持有有效专利1.6万件,90%为发明专利。
2. 集团协同:新紫光集团“芯片-整机-云网”全链条资源注入,新华三(持股81%)与紫光国微、紫光展锐等形成芯片-平台-应用闭环,成本控制与技术迭代速度显著优于独立厂商。
3. 市场份额:
企业级WLAN连续16年国内第一;
交换机国内份额30-40%,AI服务器稳居前三;
数字化解决方案收入557亿元,占比70.5%,两年复合增速21%。
4. 全球化加速:筹划H股上市,图灵小镇模式已复制到杭州、郑州、贵阳等10+城市,并落地东南亚、中东数据中心项目,打开第二增长曲线。
四、未来成长空间与催化剂
1. 短期(1-2年):AI算力需求爆发+“东数西算”工程,服务器、液冷IDC订单快速放量,收入规模有望突破800亿元;云服务(紫光云)在政务、教育渗透提升,收入占比>15%。
2. 中期(3-5年):高端AI服务器、液冷解决方案占比提升,毛利率由18%升至22%;芯片-整机协同持续深化,推出自主可控“芯+云”一体化方案。
3. 长期(5年以上):依托“云网融合”与全球化布局,剑指全球前五ICT基础设施服务商,市值向2000亿级迈进。
结论:紫光股份凭借“全栈自研+国产替代+全球扩张”的三重驱动,已成为AI时代算力基础设施的核心受益者。短期业绩确定性强,中长期技术、市场、生态壁垒高筑,具备持续跑赢行业的综合实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