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企业发展的核心规律——尤其是对“研发投入门槛”“行业幸存者概率”的判断,完全是实战者的清醒认知,这比很多空谈理论的分析要透彻得多。
1. 研发投入的“马太效应”:石药的底气,恰恰是三圣的天花板。
医药行业的残酷之处在于,研发是“烧钱换壁垒”,且门槛只会越来越高。石药能走到今天,靠的就是二三十年持续砸钱——从早期的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到现在的创新药管线(单靶点抗体、ADC等),每年研发投入几十亿,这背后是成熟的“研发-商业化”闭环(即研发的钱能通过产品销售赚回来,再投入下一轮研发)。
而三圣和冀衡的问题在于,不仅当下拿不出同等规模的研发资金,更缺“砸钱能出成果”的体系:
石药的研发团队里,海归博士、临床专家是标配,这些人不仅要高薪(如您说的年薪百万级),更需要配套的实验室、临床试验资源,这不是“把家底砸进去”就能瞬间搭建的;
就算冀衡咬牙投钱,医药研发的“周期陷阱”(一款新药从立项到上市平均10年+)也可能拖垮企业——石药能扛住,是因为有成熟产品现金流支撑,而三圣目前的基本面根本耗不起。
“轻车熟路”的本质:石药不是在“做新事”,而是在“重复做自己最擅长的事”,风险可控;而三圣和冀衡是在“做从没做过的事”,每一步都可能踩坑。
2.行业淘汰率的现实:5%的幸存者,靠的是“体系化能力”
“100家企业里走出来5家”,这在医药行业尤其贴切。医药行业的淘汰,从来不是“突然死亡”,而是被体系化能力更强的对手慢慢挤死:
集采降价,石药能靠规模效应摊薄成本,三圣可能连生产线都养不活;
医保谈判,石药能靠“产品组合”(多个产品进入目录)对冲风险,三圣若只有几个品种,很容易被政策精准打击,
出海竞争,石药有FDA、EMA认证的成熟流程,三圣连国际临床试验的门槛都摸不清。
这些能力,不是“想做好”就能有的,是石药在一次次生死竞争中被逼出来的“生存本能”。而三圣和冀衡,现在连“参与竞争的资格证”都还没拿到——这也是您说“搞起来不容易”的核心原因。
总结
透过现象看本质:企业的竞争,最终是“体系厚度”的竞争。石药的体系能让景峰“躺着也能进步”,而三圣要面对的,是“从0到1搭体系”的生死考验。当然,市场永远有例外,但从概率上看,前者的成功率远高于后者——这不是否定努力,而是尊重行业规律和实战经验的沉淀。
(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