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跨海通道通常指琼州海峡跨海通道,以下是相关介绍:
研究历程
- 1974 年,批示对琼州海峡跨海通道建设进行研究论证。
- 1994 年至 2004 年,海南省和广东省联合开展前期研究工作,投入 8000 多万元,形成了跨海大桥和过海隧道两种方案。
- 2007 年,海南省全国政协委员集体提交《关于将琼州海峡跨海通道项目尽早列入国家计划的建议》。
- 2008 年,在国家发改委的指导和协调下,由铁道部、交通运输部、广东省、海南省共同筹划该项目,中国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负责前期研究。
- 2024 年,海南省发改委表示琼州海峡跨海通道工程正在开展项目预可行性研究。
主要线路方案
- 东线方案 :自雷州半岛海安港至海南岛海口湾西岸,全长 28 公里。但该线海底地形复杂,水深大,靠近 1605 年大地震震中,受地震和断裂的影响大,且桥梁方案与海口港至海安港轮渡通道冲突,隧道方案与海口市规划不符,对城市影响大,故予以舍弃。
- 西线方案 :一自雷州半岛的灯楼角,连接海南岛的道伦角,全长约 32 公里;二自雷州半岛徐闻县放坡村,连接海南岛的道伦角。其海底较为平坦,最大水深仅为 55 米,但跨海工程长,与两岸既有公路和铁路的连接绕行较多,主体工程和引线工程投资大,且桥梁线位必须绕避徐闻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
- 中线方案 :自雷州半岛的炮台角,连接海南岛的天尾角,全长约 22 公里。线位顺直,跨海工程短,与两岸既有公路和铁路连接顺畅,主体工程和引线工程投资少,运行时间短、运营成本低,符合城市规划,但最大水深达 75 米。
工程形式方案
- 全隧道方案 :优点是可避免风浪等恶劣天气影响,不需要设置桥墩,对海洋生态环境和通航影响较小;缺点是通风、防灾等问题难度大,需在海中建通风井等特殊结构,且琼州海峡存在多条断层,对隧道结构设计和施工要求极高。
- 全桥梁方案 :优点是技术相对成熟,景观效果好,可与周边旅游资源有机结合;缺点是抗风、抗震及耐腐蚀性问题突出,需克服风浪、地质构造及海浪侵蚀等复杂条件,且大型桥梁可能对通航造成一定影响。
- 桥隧结合方案 :可综合考虑地形、水深、通航需求等因素,合理选择桥梁和隧道的结合方式,发挥两者优势。但该方案设计和施工复杂,需解决桥隧转换及不同结构衔接等问题,技术难度和工程造价较高。
面临的困难
- 技术难度大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