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集团:一个不该上市的"圈钱机器"与退市制度的集体失灵
当A股市场用十年时间见证了宁德时代从IPO到万亿市值的传奇,也目睹了一汽系股票从2015到2025年的"十年横盘"。这种对比不仅是数字的落差,更是资本市场初心的背离——上市公司本应是优质企业的代表,是投资者分享经济增长的载体,而一汽集团却用十年时间证明:有些企业从一开始就不该上市。当一家上市公司连续十年不给投资者合理回报,市值跌跌不休却能稳居资本市场,这不仅是对投资者的背叛,更是对退市制度的公然嘲讽。
一、十年零回报:上市融资的"饕餮盛宴"与投资者的"血泪账单"
2014年一汽轿车(现一汽解放)完成重大资产重组时,曾向投资者承诺"通过优质资产注入,提升持续盈利能力,给予股东丰厚回报"。十一年后的今天,这份承诺早已沦为笑谈。数据显示,2015-2024年,一汽解放累计融资472亿元(包括股权融资和债券发行),但累计现金分红仅为58亿元,分红率仅12.3%,远低于A股平均30%的分红水平。更讽刺的是,2022-2024年连续三年,公司以"发展需要"为由取消现金分红,却在同期为管理层发放薪酬合计超2.3亿元,形成"融资不停、分红吝啬、薪酬照发"的畸形生态。
这种"圈钱成瘾、回报吝啬"的行为在一汽系上市公司中并非个案。一汽富维2015-2024年累计融资126亿元,分红仅21亿元;启明信息融资38亿元,分红不足5亿元。整个一汽集团旗下5家上市公司,十年累计融资超800亿元,分红总和却不足150亿元,这种"只进不出"的模式,使其沦为资本市场的"抽水机"而非"造血机"。
投资者的回报清单则写满了血泪。以一汽解放为例,2015年其股价最高达18元,2025年6月已跌至5.2元,复权后十年跌幅超70%;若投资者2015年投入100万元,持有至今仅剩不足30万元,还不及银行定期存款收益。更令人愤怒的是,在股价持续下跌过程中,公司从未采取回购、增持等稳定股价措施,反而在2020年趁股价短暂反弹时完成112亿元定向增发,让参与定增的机构投资者同样被套牢,堪称"精准割韭菜"。
资本市场的基本逻辑是"风险共担、收益共享",而一汽集团却将其扭曲为"风险全由投资者担、收益与投资者无关"。当融资变成无成本的圈钱,当上市沦为永不退市的特权,这样的企业早已失去了作为上市公司的资格。
二、市值十年新低:市场用脚投票的"无声判决"
股价是企业价值的市场定价,也是投资者对管理层能力的集体投票。一汽系股票十年市值持续走低,本质上是市场对其治理失效、战略失误的无声判决。
对比同业企业的市值变迁更能看清问题的严重性。2015年,一汽解放市值约800亿元,比亚迪市值约1500亿元;2025年,比亚迪市值突破万亿,而一汽解放市值仅剩230亿元,差距从700亿元扩大至9700亿元。同样十年时间,民营车企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市值跃迁,而一汽解放却在原地踏步甚至倒退,这种反差不是市场错判,而是企业竞争力的真实写照。
市值低迷的背后,是企业战略的持续迷失。在燃油车时代,一汽凭借红旗品牌和合资优势占据市场一席之地,但在新能源转型浪潮中却屡屡失策:2016年错失收购特斯拉中国业务的机会,2019年电动化战略摇摆不定,2022年才推出首款纯电车型,每一步都慢于行业节奏。当管理层无需为市值负责——股价跌穿底裤仍能拿高薪,战略失误也不会丢职位,企业自然失去了改进的动力。
更危险的是,市值长期低迷正在引发连锁反应。过低的股价导致融资成本飙升,2024年一汽解放发行公司债时,票面利率高达6.8%,远超行业平均4.2%的水平;市值缩水使股权质押融资功能丧失,制约了企业资金运作空间;而投资者的集体用脚投票,让其失去了通过资本市场进行并购重组的能力,陷入"市值越低-融资越难-发展越慢"的恶性循环。
这种恶性循环的根源,在于退市制度对央企的"特殊宽容"。按照现行退市规则,上市公司连续两年净利润为负且营收低于1亿元将被退市,但一汽解放通过变卖资产、政府补贴等方式维持账面盈利,巧妙避开退市红线;股价低于1元连续20天会被退市,而其股价虽长期低迷却始终在5元左右徘徊,形成"退市免疫"。这种对规则的"精准规避",暴露了退市制度在央企面前的失效。
三、为何不退市:制度庇护下的"上市特权"
一汽集团能在十年零回报、市值持续新低的情况下稳居资本市场,核心在于其享受着"上市即永生"的制度特权。这种特权来自三个层面的庇护:
首先是"央企身份"的隐性担保。市场普遍认为,作为国资委直属央企,一汽集团不会被允许退市,这种"大而不能倒"的预期使其即使基本面恶化,仍能维持融资能力。2023年某券商研报直言:"一汽系上市公司的信用评级,本质上是对国家信用的背书,与其自身经营状况关联度较低。"这种身份优势使其避开了市场的优胜劣汰,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
其次是退市规则的"量身定制"漏洞。现行退市制度侧重财务指标(净利润、营收),对市值、回报等市场指标关注不足。一汽解放通过"非经常性损益"(如政府补贴、资产处置收益)每年创造数千万元净利润,确保财务指标"达标",但扣非后净利润已连续五年为负,这种"账面盈利、实质亏损"的状态,恰恰是规则漏洞的产物。更关键的是,A股尚未建立"市值退市"的刚性标准,即使股价十年跌70%,只要不触发1元退市线,就能永远留在市场,这与美股"连续30天市值低于3亿美元强制退市"的规则形成鲜明对比。
最后是地方政府的"保壳"动力。一汽集团作为吉林省最大工业企业,直接带动数十万人就业,地方政府有强烈动机通过财政补贴、项目扶持等方式维持其上市地位。2021-2024年,一汽解放累计获得政府补贴超35亿元,平均每年近9亿元,这些补贴不仅粉饰了财务报表,更使其在实质亏损的情况下仍能满足上市条件。这种"政府托底"的模式,让退市制度形同虚设。
制度庇护下的"上市特权",正在腐蚀资本市场的根基。当投资者发现"买央企股票稳赚不赔"(实际是稳赔不退出)只是幻觉,当优质企业因严格的上市标准难以融资,而劣质央企却能永久占据上市资源,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就会彻底失效。
四、该退市的不止是股票,更是特权思维
要求一汽集团退市,不是对企业的否定,而是对市场公平的捍卫。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建立"能上能下、有进有出"的生态,让退市成为劣质企业的必然归宿。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打破现有的制度特权:
第一步,应建立"回报导向"的退市标准。在净利润、营收等财务指标外,增设"累计分红低于融资额50%"、"连续五年股息率低于1年期存款利率"等回报指标,对长期"只圈钱不回报"的企业启动退市程序。一汽集团十年分红不足融资额20%,完全符合强制退市条件,只有让这样的企业付出代价,才能警示其他上市公司"上市不是圈钱的终点,而是回报的起点"。
第二步,应引入"市值退市"的刚性条款。参考成熟市场经验,规定"连续三年总市值低于50亿元且股东户数持续减少"的企业强制退市,用市场指标淘汰失去投资价值的公司。一汽解放目前市值230亿元,但考虑到其总股本庞大(42亿股),实际流通市值不足80亿元,且股东户数从2015年的15万户降至2025年的6万户,早已符合"市场用脚投票"的退市特征。
更重要的是,要破除"央企不能退市"的迷信。资本市场的公平性,在于不看身份看实力,不管背景看业绩。美国政府当年允许雷曼兄弟破产,正是维护市场规则的必要代价;中国资本市场要成熟,就必须让央企与民企在同一规则下竞争,该退市的坚决退市,不能让"央企身份"成为逃避责任的挡箭牌。
一汽集团的案例,暴露了A股市场最深刻的矛盾:当上市变成一种特权而非责任,当退市成为一种禁忌而非常态,资本市场就会沦为低效资源的"收容所"。对一汽这样十年零回报、市值持续新低的企业,与其让其继续占用上市资源,不如让其退市反思——要么彻底改革重新来过,要么退出舞台给优质企业让位。这不是惩罚,而是对资本市场初心的回归:上市是为了更好地创造价值,而非永久地消耗价值。
投资者的耐心早已耗尽,市场的判决早已作出。现在需要的,只是制度拿出执行的勇气。当一汽集团这样的企业也能被依法退市时,A股才能真正成为"价值投资"的市场,而非"圈钱特权"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