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铸管(SZ000778)$ 四问新兴铸管
一、作为全球铸管龙头企业,10年股价持续下跌与估值严重背离的合理性存疑
1. 股价长期下行趋势与行业地位不匹配
截至2025年8月,公司股价较2015年高点累计下跌超40%,近10年复合年化回报率为-3.2%。对比国际同行,美国JM Eagle(全球最大塑料管道企业)同期股价年化涨幅达5.8%,市值长期稳定在营收的1.5-2倍。而新兴铸管当前市净率(PB)仅0.58倍,显著低于钢铁行业平均的0.84倍,甚至低于新钢股份(0.40倍)等普钢企业 ,形成“世界级龙头+极致估值折价”的罕见现象。
2. 盈利能力与估值的严重脱节
公司铸管业务市占率超40%,连续12年位居全球第一 ,但近5年净利润波动率(CAGR)达-12.6%,显著高于行业平均的-8.3%。2025年一季报显示,公司营收同比下降8.21%,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19.84%,而同期宝钢股份、华菱钢铁等头部企业净利润降幅控制在10%以内。这种“规模领先但盈利滞后”的表现,与董秘反复强调的“细分赛道龙头溢价”形成鲜明对比。
3. 现金流与市值的倒挂风险
截至2024年三季度,公司货币资金及等价物达86.15亿元,扣除有息负债后净现金约65亿元 ,远超当前150亿元的总市值。这种“净现金覆盖1/3市值”的极端情况,在A股钢铁板块中仅新兴铸管与新钢股份出现 ,反映出市场对公司长期价值的深度质疑。
二、钢铁周期理论与实际业绩表现严重背离,董秘回复缺乏数据支撑
1. 行业周期规律与公司业绩错位
钢铁行业通常呈现3-5年小周期、10年大周期的波动规律。2016-2020年去产能周期中,行业吨钢利润从不足200元升至800元,公司利润总额从8.06亿元增至30.16亿元 ,符合周期规律。但2021年至今的下行周期中,行业吨钢利润回落至150元,而公司2025年一季报净利润同比降幅达19.84%,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这种“周期上行时弹性不足,下行时跌幅扩大”的表现,难以用单纯的周期理论解释。
2. 成本控制能力与行业地位不符
公司虽宣称铁水成本保持行业领先 ,但2023年半年度报告显示,其铸管加工费同比降幅(8.7%)低于友发集团(12.3%)、金洲管道(11.5%)等企业 。同期,公司钢材毛利率仅7.61%,较华菱钢铁(12.4%)、中信特钢(15.2%)存在显著差距,反映出成本优势并未有效转化为利润优势。
3. 战略调整滞后于行业趋势
在钢铁行业向绿色化、高端化转型的背景下,公司研发投入占比长期低于3%,显著低于宝钢股份(5.2%)、首钢股份(4.8%)。2023年虽推出DN3000超大口径球墨铸铁管 ,但高附加值产品收入占比不足20%,与国际龙头JM Eagle的45%差距明显。这种“技术储备不足+产品结构单一”的问题,削弱了周期波动中的抗风险能力。
三、信披合规性存疑,关联风险传导路径亟待澄清
1. 新兴际华集团立案调查的传导风险
控股股东新兴际华集团因涉嫌信披违规于2025年8月被证监会立案 ,而公司作为其核心上市平台,存在以下潜在风险:
- 业务协同风险:新兴际华旗下海南海药(000566)因2018-2020年非经营性资金占用被立案处罚,公司是否存在类似未披露的关联交易?
- 治理结构风险:新兴际华原董事长吴同兴因信披违规被上交所通报批评,公司董事会是否存在类似的内部控制缺陷?
2. 重大诉讼披露标准存疑
公司涉及两起重大诉讼未充分披露:
- 上海稳石仲裁案:2020年起诉上海稳石多收取管理费1.7亿元 ,但未在2020年半年报中单独列示,仅在“其他非经常性损益”中模糊披露。
- 新兴物流赔偿案:2024年因子公司新兴物流1.83亿元赔偿责任被起诉,但未在2024年三季报中说明案件进展及预计损失。
3. 合同披露标准与监管要求的冲突
公司以“单一合同超200亿元”作为披露标准 ,而深交所《股票上市规则》第7.7.3条明确要求“金额占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5%以上”的合同需披露。以公司2024年净资产224.42亿元计算 ,5%对应11.22亿元,远低于200亿元的内部标准。这种“选择性披露”是否涉嫌规避监管?
四、质询要点与监管诉求
1. 股价与估值问题
- 请说明近10年股价持续下跌是否反映公司治理、战略或财务问题?
- 对比国际同行,公司0.58倍PB的估值折价是否合理?是否存在未披露的重大风险?
2. 周期理论适用性
- 请量化说明公司在2016-2020年周期上行期的超额收益,以及2021年至今的周期下行期的超额损失?
- 成本控制与产品结构调整的具体措施及时间表?
3. 信披合规性
- 新兴际华立案调查对公司的具体影响及应对措施?
- 上海稳石仲裁案、新兴物流赔偿案的最新进展及预计损失?
- 合同披露标准是否符合深交所规定?是否存在其他未披露的重大合同或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