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8月1日发布的《证券、基金经营机构行政许可申请受理及审核情况公示》显示,广发证券资产管理(广东)有限公司(下称“广发资管”)退出了公募基金管理业务资格审批名单。据证监会公示信息,自2024年以来,券商资管子公司申请公募牌照处于“零获批”阶段。

资料来源:证监会公示信息
据证监会公示信息,截至8月1日,仍有光大资管、安信资管(现国证资管)和国金资管正排队申请公募牌照,而广发资管已退出资格审批名单。
2022年,证监会发布《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监督管理办法》及其配套规则,券商对公募牌照可实现“一参一控一牌”。“一参一控”指同一主体或者受同一主体控制的不同主体参股基金管理公司的数量不得超过2家,其中控制基金管理公司的数量不得超过1家;“一牌”指在满足条件下,券商资管子公司等其他资产管理机构可申请公募基金管理业务资格。
在此背景下,券商申请公募牌照迎来新契机。证监会信息显示,2023年7月,招商资管公募基金管理业务资格获核准;11月,兴证资管公募基金管理业务资格获核准。至此,获得公募牌照的券商或其资管子公司达14家,其中招商证券、兴业证券、东方证券、华泰证券四家券商实现“一参一控一牌”布局。
2023年,还有广发资管、光大资管、安信资管(现国证资管)、国金资管提交的公募牌照申请材料获证监会接收。然而,自2024年以来,再无券商或其资管子公司获得公募牌照。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券商或其资管子公司先后依法设立了多只投资者人数不受200人限制的集合资产管理计划(俗称大集合产品),自2012年基金法修订以来,此类产品因不符合《基金法》而不得新设,但囿于历史原因,不少大集合产品仍然存续。
2018年11月,证监会发布《证券公司大集合资产管理业务适用<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 操作指引》(简称《操作指引》),《操作指引》对大集合产品进一步对标公募基金、实现规范发展的标准与程序进行细化明确,并给予了合理的规范过渡期。
申请公募牌照即是券商及其资管子公司延续运行原有大集合产品的策略之一,但随着监管部门对券商资管发放公募牌照进程放缓,券商大集合资管产品正谋求新出路,更换管理人则是另一选择。
例如,自2025年以来,广发资管已分批申请将旗下10只产品进行变更注册;其中,2025年4月,证监会公布了广发乾享核心精选一年持有期混合基金、广发智荟多元配置六个月持有期混合型基金中基金(FOF)两只产品管理人变更为广发基金的批复通知。
据财报,截至2024年12月末,广发资管管理的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单一资产管理计划和专项资产管理计划的净值规模较2023年末分别增长30.11%、1.31%和205.34%,合计规模较2023年末增长23.87%。
从实际操作来看,将旗下大集合产品移交给同一集团旗下的控股基金公司,成为多家券商资管的选择。当前,广发证券已实现“一参一控”头部基金公司。截至2024年12月末,广发证券持有广发基金54.53%的股权;持有易方达基金22.65%的股权,是其三个并列第一大股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