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星通、北斗智联与万顺科技的关系可从股权关联、业务协同、资本运作三个维度深入解析,其核心逻辑围绕“技术+资源+资本”的跨界整合展开:
一、股权结构:交叉持股与业务分拆的双重纽带
1. 北斗星通与万顺的股权绑定
北斗星通通过全资子公司华信天线持有广东万嘉通通信科技26.14%的股权,而万顺系(广州万顺技术)通过控股51%主导万嘉通通信的运营。这种股权交叉使双方在通信基站建设、卫星导航终端等领域形成利益共同体。例如,万嘉通通信的5G基站资源与北斗星通的高精度天线技术结合,可构建“地面基站+卫星导航”的一体化网络,切入低空经济、智慧城市等场景。
2. 北斗智联的独立与关联
北斗智联原为北斗星通的控股子公司(2019年成立),但因持续亏损,北斗星通于2023年将其15%股权以2.53亿元出售给华瑞世纪集团,退出合并报表,仅保留18.21%股权并作为联营企业。独立后的北斗智联由华瑞世纪控股,但北斗星通仍通过技术授权和产业资源支持其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北斗智联的前身远特科技与万顺实控人陈志健家族存在历史渊源——陈志健曾为北斗星通员工,并参与其早期股权激励计划,这种个人纽带为后续合作埋下伏笔。
3. 万顺科技的集团化布局
万顺科技产业集团旗下包含万顺新材(300057,主营功能性薄膜)、万顺叫车(网约车平台)、万顺瑞强(08427.HK,港股上市主体)等多元化业务。其中,广东万顺科技有限公司是万顺新材的全资子公司,专注新材料研发,而万顺瑞强通过收购万顺叫车1%股份(估值34.874亿港元),进一步整合出行服务资源。这种“材料+通信+出行”的业务矩阵,为与北斗系企业的协同提供了场景支撑。
二、业务协同:技术互补与产业链闭环
1. 北斗星通的技术输出与场景落地
北斗星通作为国内卫星导航龙头,其高精度定位芯片、天线技术通过万嘉通通信的基站网络实现规模化应用。例如,双方合资成立的云通通讯(万顺控股51%)已在智慧物流、应急通信等领域试点“北斗+5G”融合方案。此外,北斗星通2025年中报显示,其芯片模组业务在智能驾驶、割草机等新兴领域快速增长,而万顺旗下的沧州临港亚诺化工(*ST亚太子公司)生产的吡啶类材料可用于通信器件封装,形成“芯片-材料-终端”的产业链闭环。
2. 北斗智联的汽车智能化赋能
北斗智联聚焦智能座舱、自动驾驶域控制器等业务,其“一体两翼”战略(以智能座舱为主体,智能驾驶和软件为两翼)与万顺叫车的出行场景存在天然协同。例如,北斗智联的车载终端可集成万顺叫车的网约车调度系统,实现“车-路-云”一体化管理。市场预期,若北斗智联借壳*ST亚太(万顺控股)上市,将形成“通信基站+智能网联+出行服务”的完整生态。
3. 万顺科技的资源整合能力
万顺通过资本运作快速获取牌照和场景资源:
- 通信资质:子公司甘肃万顺数智已获工信部电信增值审批,可开展卫星通信业务;
- 政策支持:兰州市政府对*ST亚太重整的高规格介入(副市长靳芳牵头清算组),为北斗技术在西部数字经济中的应用提供政策背书;
- 用户流量:万顺叫车拥有1.8亿注册用户和680万司机,为北斗智联的车载系统提供规模化测试场景。
三、资本运作:重整上市与产业整合的双重驱动
1. ST亚太重整的核心逻辑
万顺作为 ST亚太控股股东,正推动以“债务重组+资产注入”为核心的重整计划。根据招募公告,投资人需具备“化工、新材料、通信”行业背景,而北斗星通、北斗智联分别通过技术协同和资产注入参与其中:
- 股权结构:通过资本公积转增股本(预计每10股转增5.8股),万顺持股比例将从17.05%提升至20%以上,巩固控制权;
- 资产注入:万嘉通通信、北斗智联等资产可能通过重整计划注入,形成“通信+北斗+化工”的多元业务结构。若北斗智联借壳成功,其估值有望从当前约50亿元提升至110亿元以上。
2. 北斗系企业的资本退出路径
北斗星通通过出售北斗智联股权优化财务结构,同时保留技术收益分成;而华瑞世纪作为北斗智联控股股东,正推动其Pre-IPO融资,并计划通过借壳*ST亚太实现资产证券化。这种“技术授权+资本退出”的模式,既降低了北斗星通的经营风险,又为万顺提供了产业升级的抓手。
3. 地方政府的战略导向
兰州市将*ST亚太重整视为“双碳”战略和西部高质量发展的标杆项目,要求重整后产业落地兰州。北斗星通的卫星通信技术、万顺的化工新材料业务均契合这一导向。例如,万顺新材的节能膜产品可应用于数据中心降温,而北斗星通的高精度定位技术可助力新能源汽车充电网络优化。这种政策红利为三方合作提供了长期保障。
四、风险与挑战
1. 技术壁垒与市场竞争
卫星通信领域已形成中国卫通、北斗星通等头部企业主导的格局,万顺需突破技术或成本壁垒才能在低空经济等场景中分得份额。此外,北斗智联在智能驾驶域控制器市场面临华为、德赛西威等巨头的竞争,其独立后的技术迭代能力存疑。
2. 资本运作的不确定性
尽管政府支持力度大,但重整方案需经法院、债权人会议等法定程序,存在流程延迟或调整风险。例如,北斗智联若未能在2025年末前完成上市,可能触发与财务投资人的对赌条款,影响其估值。
3. 业务整合的复杂性
万顺科技的多元化业务(材料、通信、出行)与北斗系企业的技术属性差异较大,整合过程中可能面临管理协同、文化冲突等问题。例如,万顺叫车的互联网运营逻辑与北斗智联的硬件研发体系需在组织架构上进行深度调整。
五、关键时间节点与展望
- 2025年8月11日:*ST亚太重整投资人报名截止,北斗星通、北斗智联是否联合万顺组成联合体将见分晓;
- 2025年Q3:预计披露预重整计划草案,明确资产注入路径及股权分配方案;
- 2025年末:北斗智联若借壳成功,其估值提升与万顺科技的市值增长将形成联动效应。
综上,北斗星通、北斗智联与万顺科技的关系本质上是“技术供给-场景落地-资本放大”的三角模型。通过股权绑定、技术协同和资本运作,三方正试图在卫星通信、智能出行、新材料等领域构建竞争壁垒。然而,这一模式的成功依赖于技术突破、政策落地和资源整合的多重条件,其最终效果仍需时间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