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零边界官网数据,2019年10月,格力自主研发芯片出货量突破1000万颗,截至2020年底,零边界芯片的出货量累计达到3800万颗, 2021年底出货量累计超7200万颗,2022年底出货量累计逾1亿颗,实现年均出货量达3600万颗。
在专利布局方面,截止至目前,珠海零边界坐拥专利306件,其中发明专利216件,并曾荣获中国专利优秀奖。
事实上,零边界并不是格力电器旗下唯一与半导体相关的公司。比如格力电器在2022年就成立了全资控股公司——珠海格力电子元器件有限公司,拥有全球领先的全自动化第三代半导体芯片工厂,产品从芯片工艺研发、晶圆制造和封装测试等环节自主可控,应用场景涉及空调、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充电桩等领域。据天眼查,目前该公司的法人、执行董事为董明珠。
回顾董明珠“造芯”历程,我们发现早在2015年,格力便已进入芯片领域。
当时,外界普遍将之视为一时冲动,认为格力不过是在“追风口”,很难真正在技术红海中杀出血路。但董明珠顶着质疑一路推进:2018年成立零边界,2019年出货量破千万,2021年超7000万颗,2022年突破1亿颗,2024年碳化硅芯片工厂正式落地。
格力的“造芯”战略与美的、小米、TCL等企业通过外部投资、自研混合模式发展芯片不同,格力坚持全栈自研、自建工厂、自控产能。
去年 3月,董明珠在接受采访时透露,格力正在建设全球第二大、亚洲最大的全自动化化合物芯片工厂,主攻碳化硅(SiC)方向。到了去年12月,董明珠在栏目《珍知酌见》中喜悦地表示:格力芯片成功了,从自主研发、自主设计、自主制造到整个全产业链,都已经完成。
“最让我高兴的是,我做这个芯片工厂时,没拿国家一分钱。”
据介绍,碳化硅芯片工厂投资近百亿元,从2022年12月打桩建设,仅用时10个月完成芯片厂房建设并设备移入,到建成通线仅用时388天,创造了最快半导体建厂通线速度,并且关键核心工艺国产化设备导入率超过70%。同时该工厂还了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导入了全自动缺陷检测方案。
随着格力电器的碳化硅芯片工厂的建成投产,这也意味着格力电器布局造芯6年,已经成功取得了新一阶段的成果。
不少媒体说董明珠是“铁娘子”,一点也不为过,格力这一路的“造芯”曾伴随着无数的质疑。
早在2018年4月25日晚间,格力电器发布2017年年报,表示该年度不给固定分红——不派发现金红利,不分红股,不以公积金转增股本。而且年报还显示,格力将投入到“造芯”运动当中。
消息一出,格力电器股价次日大跌8.97%,市值蒸发270亿元。显然,很多投资者并不看好格力电器的跨界“造芯”之举。
众所周知,芯片行业是一个投资周期长、投入大、见效慢、高风险的行业。而格力电器以往在芯片技术领域也并没有什么积累,唯一的优势在于格力电器本身拥有着较大的芯片需求。
因此,格力“造芯”的举动确实吓到了不少投资人。不过在当时随着中兴事件、中美贸易战、科技战爆发,芯片成为了美国打压中国的“杀手锏”,在此背景之下,核心芯片的自主可控、国产替代也就成为了一大趋势。
作为格力电器的董事长兼总裁的董明珠于是决定由下游空调产业向上游的芯片产业进行延伸,希望实现核心芯片的自研、自造。
当时董明珠曾豪气的表示:“我不需要国家给我拿钱,我就自己投入,我一定要把芯片研究成功,只不过是个时间问题。我投入芯片,并没有影响我企业的发展,我投入芯片,并没有影响我的利润,我今年投入一百亿,明年投入100亿,三年投入300亿,甚至三年以后我投入500亿,我没理由做不成。”
从格力电器披露的数据显示,2023 年其芯片业务表现亮眼,实现收入约 100 亿元,同比增长 50%;净利润约 20 亿元,同比增幅达 100%。从集团整体经营看,芯片业务已占格力总收入的 4%、总利润的 7%,增速显著高于空调主业,成为其多元化布局中的重要增长点。
这些业绩就是董明珠回复质疑的最好证明了,虽然很多人对于此次工商变更认为是“董明珠卸任”,不过也有可能是格力的又一战略布局吧!
文献资料:
每日经济新闻 董明珠卸任格力芯片公司董事长!曾称做芯片成功了,没拿国家一分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