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格力太依赖空调,产业结构单一,和美的、海尔的多元化完全没法比,其实这话说得太轻巧,空调依然是三大巨头利润的主力,不管谁家都甩不开。
格力的分红历史也很扎实,1996年上市以来,分红再投资年化收益19.7%,过去十年赚了2322亿,分红加回购回馈股东1512亿,回报率高达65%,这样的公司放眼A股也是极为少见。
为什么资本市场不喜欢格力?表面原因当然有董明珠的强势风格,公开场合怼人怼资本,舆论场上争议不断,一些投资者见了董明珠就先有抵触情绪,不管公司业绩如何,先“不喜欢”再说。
媒体和自媒体喜欢拿格力和小米、美的、海尔对比,说格力多元化失败,说董明珠不懂年轻人,不会新零售,舆论环境确实不算好,很多人甚至形成了“董明珠不退,我不买格力”的执念。
但真正的底层逻辑,其实还是格力一直扮演着“老实人”的角色,不靠并购扩张,不去讨好机构,不玩资本运作,也不靠讲故事圈钱,分红稳定,融资几乎为零,完全靠自身造血。
2025年,格力核心部件国产化率超95%,拥有10万项专利,这些实打实的技术积累不是一天练成的,靠的是长期的研发投入和产业链深耕,从压缩机、电控、电机到芯片、机器人、储能,格力把制造全链条吃透了。
外界说格力“除了空调什么都搞不成”,但实际上格力的多元化是沿着产业链做纵深,不是简单地家电品类扩张,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储能系统,都是在“冷”产业逻辑下的深度布局。
海外市场同样值得一提,2025年格力海外自有品牌出口占比已近70%,新加坡设立区域总部,产品进入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沙特、阿曼、迪拜、纽约都有代表性工程和专卖店。
说到底,格力不是那个贴别人牌子出口的代工厂,而是实打实的自主品牌全球化,这种升级很难、也很慢,但它的价值还没被市场真正认可。
董明珠主导制定制冷压缩机国际标准,推动全球行业向绿色低碳转型,中国制造业获得了国际话语权,这种事不容易出圈,但对行业影响深远。
为什么格力估值还是这么低?一方面市场不喜欢不讲故事的公司,另一方面董明珠的个人风格又太突出,市场情绪主导了投资决策,资本更青睐那些能“讲新故事”的公司。
格力没有大规模收购并购,不靠资本运作拉估值,十年如一日靠业绩说话,分红、回购、研发、制造,步步为营,这种风格不讨好资本,却适合长期价值投资者。
很多人关注格力的基本面,却忽略了它背后的坚守和底层逻辑,格力的崛起是一场自下而上的制造业进化,靠的是耐心、实力和持续投入,而不是短期的市场撬动。
2025年,格力依然稳扎稳打,就像东北今年的空调安装一样,需求被极端天气点燃,格力的业绩也在悄悄增长,只是市场还在观望,估值迟迟上不去。
格力电器的或许就在这一轮以旧换新和全球品牌升级的红利里,只要业绩持续稳定,迟早会有一次价值重估,这需要时间,需要市场情绪的转变,也需要耐心的投资者。
董明珠在格力的地位无可替代,她的风格强势、直接,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这决定了格力在资本市场的命运,也决定了它的独特性。
格力不是追风口的公司,更像是那个在制造业耕耘了三十年的“老黄牛”,慢,但扎实,靠实力吃饭,不靠包装取巧。
未来十年,格力要从格力电器走向格力电气,真正成为国际化工业集团,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市场会怎么给出答案,谁也说不准。
或许,等到下一个极端高温夏天,等到全球化布局再下一城,格力的价值会被重新发现,市场的偏见也会被业绩击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