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晚间,*ST天茂公告宣布,选择主动退市,这也是今年第三例主动退市案例。
危机在四个月前已现端倪。4月底,*ST天茂未能如期披露2024年年报和2025年一季报,这一异常举动立即引发监管关注。5月5日,*ST天茂公告称,公司因涉嫌未按期披露定期报告,被证监会立案调查。两个月后的7月8日,公司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股票简称由“天茂集团”变更为“*ST天茂”。根据规定,若9月6日前公司仍无法披露年报,将面临强制退市。于是,主动退市成为*ST天茂综合考虑下的首选。
主动退市常态化也是A股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过去A股市场以强制退市为主,自新“国九条”提出“加大退市监管力度”以来,监管层面不断畅通多元化退市渠道,鼓励支持市场化的退市方式,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选择主动退市。
今年,已经有5家上市公司“主动离场”。其中,*ST天茂、玉龙股份、中航产融3家公司选择主动退市;中国重工、海通证券则因吸收合并退市。而主动退市的上市公司大多设置现金选择权,如*ST天茂的现金选择权的行权价格为1.60元/股,较停牌前收盘价(1.45元/股)溢价10.34%。
上市公司不仅要能“退得下”,更要力争“退得稳”。对控股股东而言,主动退市本质上是一种权衡利弊后主动规避更大风险、谋求未来发展的战略选择。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从四个层面看,主动退市不失为一种“战略调整”:
第一,流程可控性高。公司可自主规划退市时间表,有序处理股东沟通、资产处置等后续事宜,有效规避被动退市可能引发的股价恐慌性下跌和市场波动。
第二,降低持续成本。主动退市后,公司可显著减轻为维持上市地位所需支付的高昂合规成本,以及舆论关注压力,从而降低整体运营负担。
第三,最大程度保护股东权益。主动退市方案通常包含对异议股东的保护性安排,为其提供相对确定的退出路径,相较于在强制退市预期下可能出现的二级市场恐慌性抛售,更能保障股东权益。
第四,便利控股股东战略运作。退市后,控股股东可更灵活、彻底地进行资产重组、业务整合或引入战略投资者,避免公司价值在持续低迷的市场环境中被过度低估。
资本市场本质是资源配置的平台,唯有建立有效的“优胜劣汰、有进有出”机制,才能真正引导价值投资,持续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当前,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衔接配套、投资者保护制度的完善以及司法保障的强化,共同构成了支撑A股进入“退市常态化”时代的坚实基础。
展望未来,随着资本市场改革向纵深推进,可以预见退市案例数量将继续增加,节奏有望保持甚至加快,推动市场生态持续向“优胜劣汰”优化。这要求市场参与各方凝聚合力——上市公司须聚焦主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将提高质量作为生存发展的根本;中介机构要切实压严压实“看门人”责任,特别是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强化对财务信息真实性的把关职责;投资者亟须提升风险识别能力,树立理性投资理念,坚决摒弃“炒差”“炒壳”的投机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