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汽车行业上市公司半年报陆续发布,相关公司的新能源汽车业务表现突出。长安汽车等传统车企的新能源汽车销量正快速发展成为企业新的增长极。赛力斯、北汽蓝谷等公司通过与华为等巨头的跨界合作,在新能源汽车细分领域均获得增长。专注于新能源汽车的比亚迪,正通过新能源规模化和全球化推动企业经营业绩进一步增长。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成绩单”,新能源新车销量占中国汽车总销量比重逾44%,为汽车行业的整体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宁德时代、中创新航等产业链上市公司上半年业绩也显示,新能源汽车正成为驱动产业链企业前进的“核心引擎”。业内专家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随着智驾、智舱、快充、固态电池等技术的进步,中国新能源车渗透率将稳中有升,对产业链的拉动效应也有望持续。
华为赋能新能源车企成果显现
8月23日,长安汽车披露2025年半年报。上半年,长安汽车实现营业收入726.91亿元,同比下滑5.2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2.91亿元,同比下滑19.09%。
在竞争激烈的汽车市场中,营收和利润双降,意味着作为传统车企代表的长安汽车在上半年面临着不小的挑战。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长安汽车整车销量135.5万辆,同比增长1.39%,跑输整体市场。
不过,长安汽车新能源汽车业务的增长显著,成为半年报最大的亮点。公司上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过45.2万辆,同比增长49.1%,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并且公司新能源渗透率提升至33%,二季度单季达到50%,显示长安新能源电动化转型已迎来阶段性突破。
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近日提出,未来将聚焦新能源、智能化、全球化三大战略主线,公司计划到2030年实现整车年销量50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的占比要超过60%。
8月29日晚间,赛力斯发布2025年半年报,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624.02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9.41亿元,同比增长81.03%;公司研发投入同比增长154.9%。
赛力斯有关负责人对记者介绍,赛力斯业绩增长主要得益于和华为合作的新能源车品牌问界。2025年以来,问界系列持续热销,问界M5、M7、M8、M9四大序列产品基本成形,目前问界用户累计已超70万。其中,问界M9连续多月位居50万元级市场销量冠军,问界M8位居40万元级市场首位。
牵手华为正成为多家上市车企现阶段提振新能源业务表现的重要战略。半年报显示,得益于销量上涨,北汽蓝谷营收实现增长。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95.17亿元,同比增加154.38%;净亏损为23.08亿元,同比收窄10.23%。
北汽是最早与华为展开合作的传统车企,享界是北汽蓝谷与华为合作推出的新能源车品牌。在半年报中,北汽蓝谷披露,公司已成功实现享界S9增程版车型的快速导入及量产。6月,享界交付新车突破4000辆,已经成为30万元以上新能源轿车销量冠军。
新能源车渗透率提升惠及电池产业
宁德时代近日发布2025年半年报显示,受益于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两大主营业务的双轮驱动,公司上半年实现收入1789亿元,同比增长超7.2%;净利润305亿元,同比增长超33%。公司的经营性现金流达586.9亿元。
作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最大生产企业,宁德时代上半年累计装车量达到128.6GWh,并且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6月装车量达新高。除了乘用车领域,宁德时代在新能源汽车多个细分领域占据优势。其中,公司动力电池上半年在国内电动客车的市场份额高达86.3%,这意味着十辆电动客车里,超过八辆用的都是宁德时代的电池。宁德时代有关负责人介绍,为满足全球客户激增的订单需求,公司正在全力推进全球产能建设。
在港交所上市的中创新航日前预告,公司2025年半年度净利润将在7.09亿元至7.93亿元之间,较2024年同期(约4.17亿元)增长70%至90%。中创新航表示,利润的大幅增长得益于公司领先技术电池产品在乘用车、商用车等多个业务领域的规模化应用。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近期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数据显示,中国新能源新车销量占中国汽车总销量比重首次突破44%,达到44.3%,标志着中国汽车行业电动化转型已迈入全新阶段。与此同时,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也表现亮眼,上半年新车出口量达106万辆,同比增长75.2%,成为中国制造出海的一张“新名片”。
“我们动力电池装车量的提升,既有新能源汽车战略老客户市场份额提升的原因,也有拓展上汽集团等车企新客户的因素。”中创新航市场部总监吴弢对记者说,动力电池等新能源汽车重要零部件和新能源汽车的市场表现高度关联,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国内市场渗透率的提升和在海外市场的开拓,将有助于电池等产业链上市公司业绩的继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