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公司旗下医疗机构对DRG支付方式改革的适应性正逐步增强,住院患者服务量稳定,门诊业务持续扩大。”日前在国际医学业绩说明会上,该公司人士表示。
国际医学旗下运营两大单体医院,分别为西安高新医院与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
上半年,虽然门诊业务持续扩大,但其营收、扣非净利双双下滑。其中营收20.34亿元,同比下降15.95%;扣非净利-1.89亿元,同比下降36.09%。
上述亏损并非孤例。自2018年以来,该公司扣非净利润连续七年为负。
为扭转困局,国际医学不断尝试新业务。业绩说明会现场,该公司人士表示,上半年,国际医学中心医院设立惠宾科,提供高端定制健康服务,并开设老年护理院,目前开放床位100张。
只是,从最新财务数据来看,新业务并未带动盈利改善,业绩压力依然严峻。
净利下滑
作为国际医学旗下最受瞩目的主力资产,2019年开诊的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自建设之初就承载着集团极大的期望。
这座总建筑面积达96万平方米的医疗巨舰,规模甚至超过北京协和医院,一度被誉为“全国最大单体医院”,并定位为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康复与健康管理于一体的超大型综合医疗机构。
然而规模并未如期转化为盈利优势,2025年上半年该院收入13.83亿元,同比下滑15.37%,净亏损1.13亿元,同比扩大44.63%,凸显出“大而不强”的运营困境。
具体到业务层面,2025年上半年,该院门急诊量虽同比增长7.37%,达到74.05万人次,住院服务量却同比下降2.80%,为6.60万人次。
尽管单日门急诊峰值达5418人次,在院患者数最高达3635人,整体收入仍同比下降15.37%,报收13.83亿元,净利润亏损扩大至1.13亿元,同比下滑44.63%。
值得一提的是,西安地区营收占据总收入全部,为20.3亿元,但同比仍下降15.95%。
亏损同时,该医院还面临不小的资金压力:截至2025年上半年,应收账款达5.94亿元,短期借款8.82亿元,应付账款16.49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9.98亿元,长期借款亦达25.71亿元。
与国际医学中心医院类似,上半年,另一主力资产西安高新医院同步呈现出“门诊升温、住院遇冷”的分化态势。
据悉,西安高新医院门急诊服务量同比增长3.04%,达到57.87万人次,显示其门诊吸引力仍在增强。然而住院服务量同比下滑6.48%,仅为3.03万人次。
这种业务结构的变化直接反映在财务表现上。上半年医院实现收入6.39亿元,同比下降17.30%,而净利润仅为3097.74万元,同比大幅下滑37.48%。
在收入规模明显收缩的情况下,医院仍能维持盈利,说明其基础运营能力和成本控制仍具一定韧性;但利润降幅显著高于收入降幅,印证业务利润空间正在遭受进一步挤压。
硬伤“难愈”
持续的经营失血背后,国际医学在业务布局与财务结构上均面临深层矛盾。
从业务端看,床位使用率不足与三甲评审迟迟未完成,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两大硬伤。
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虽按三甲标准建设、规模达万张床位并获JCI认证,但据今年5月调研信息,其三甲评审仍在推进中,迟迟未能落地。这不仅影响其品牌公信力,更直接限制高附加值业务的开展。
与此同时,庞大体量带来高昂的固定成本折旧,住院量却未达预期,床位利用率偏低,“大医院病”问题突出。
这些问题在资产结构中表现得尤为清晰。
以国际医学半年报资产构成为例,排名前三的为公司固定资产规模为69.69亿,占总资产69.65%。长期借款25.71亿,占总资产25.70%。该公司短期借款达8.82亿,占总资产8.82%。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货币资金仅余约4亿元,仅占总资产的3.98%。
重资产、高负债、低流动性的财务特征,使其在患者量下降时期面临沉重的现金流压力。
股东层面亦传递出资金链紧张的信号。今年5月,控股股东世纪新元在72小时内连续三度公告质押延期,涉及8860万股。
至5月17日,其质押股份已达4.32亿股,占其所持股份的70.1%,其中半年内到期质押规模2.21亿股,对应融资5.51亿元;一年内到期规模更达3.1亿股,债务总额8.02亿元。
更令人关注的是,其质押比例在6月25日进一步升至81.45%,一致行动人总质押比例达27.49%。7月10日,控股股东部分股份解除质押,但质押股份比例仍高达76.18%。
高层人事也在波动。8月22日,公司公告王爱萍辞去公司第十三届董事会董事、副董事长等职务,曹鹤玲女士辞去公司副董事长等职务。离任后,在公司担任其他职务。
其中曹鹤玲是国际医学控股股东一致行动人,持股1.88%。王爱玲年仅55岁、年薪60万元,两人在同一时点离任高管岗位,引发市场对内部治理与战略调整的猜测。
目前,国际医学正面临业务定位、资产效率、债务兑付与公司治理的多重考验。如何破解“规模不经济”的困局、改善现金流、稳定股东预期和管理层架构,已成为其能否走出困局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