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8-30 16:18:10 股吧网页版
宜昌4年培育五大千亿新产业,进阶“中部非省会第一城”|活力中国调研行
来源:第一财经 作者:周芳

K图 000422_0

  从“化工围江”到“生态绿带”,从荒芜之地到产业新区,从阵痛期经济增速湖北垫底到中部非省会城市GDP排名第一……

  连日来,“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团在湖北省宜昌市走访。一个曾经严重依赖化工产业的沿江城市,通过壮士断腕的决心和系统性的规划,摆脱了传统发展模式的束缚,用四年时间培育出五个千亿规模的新产业。

  宜昌市发改委副主任吴双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2021年6月,宜昌正式提出打造“清洁能源之都”和“精细磷化中心”。今年上半年,全市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598个,新入库亿元以上招商项目175个、总投资1129亿元,总投资额居湖北第一。新能源电池、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命健康、大数据和算力经济等五大主导产业,今年底有望全部达到千亿级规模。

  “工业锈带”搬转重生

  8月29日上午,第一财经记者跟随“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团来到新宜化工智能化集控室,一块可随时调取生产区域各个工段现场环境监控数据和各项反应指标的液晶大屏映入眼帘。

  “在老厂区,集控中心只是一个几十平方米的小平房,操作系统整体比较落后,生产过程中一些指标的调整还需要工人到现场调节阀门。”湖北宜化(000422.SZ)总经理郭锐对第一财经记者介绍,如今只需在这里通过电脑便可实现对生产环节的调度和监控,“每个安全员的手机和云电脑上随时都能看到整个园区的安全生产情况,数千个摄像头传回的监控影像中,各个罐区的液位、压力、温度等指标都一览无余”。

  郭锐所说的宜化“老厂区”始建于1977年,位于宜昌猇亭区的江边。依托长江流域最大磷矿基地的天然资源和长江水运优势,磷化工产业成为宜昌不折不扣的“支柱产业”,一度贡献了全市1/3的工业产值、湖北省1/3的化工产值。

  然而,“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无序发展,让宜昌陷入“化工围江”的困局。2016年最高峰时,长江宜昌段200多公里岸线上,分布着化工企业130多家、化工管道1020公里以上,最近的化工企业距离长江不足100米。2017年初,宜昌也因此被中央环保督察组点名批评。

  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号召下,宜昌打响化工产业转型战。2017年,宜昌决定拿“吃饭产业”开刀,推动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3年内实现沿长江一公里范围内化工企业“清零”。

  受化工产业整改冲击,宜昌2017年GDP增速由上年的8.8%陡降至2.4%,在湖北13个市州中排名垫底。

  2018年初,宜昌出台化工产业绿色发展规划,对10多个化工园区实行分类整治,在长江南北两岸分别打造两个千亿级环保化工园区,对不符合长江大保护要求、不符合产业要求、安全环保不达标的企业实行一票否决,确保入园项目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2018年9月9日,随着兴瑞第一热电厂烟囱实施爆破拆除,沿线1公里范围内的134家化工企业踏上“关改搬转”之路。

  其中,湖北宜化投资365亿元建设宜化新能源材料产业园,用于承接宜化集团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目前园区已落地项目16个,其中10个投产、6个在建,2025年可全部投产。

  在宜昌高新区白洋工业园内,记者看到,湖北宜化从老厂区搬转过来的宜化磷化工项目、氯碱新能源项目、精细化工项目、氟化工项目等建设“拉满弓弦”。其中,55万吨/年氨醇项目于2022年5月正式动工,2023年12月28日一次性开车成功,打破行业同等规模最短建设投产记录。

  今年上半年,宜化集团猇亭园区氯碱装置、CPE装置、热电厂、保险粉装置、磷酸二铵装置等设备完成关停拆除。“到2025年底,搬迁项目全部建成后,产品、产值、人效较搬迁前实现倍增,主要污染物、综合能耗大幅降低。”郭锐说。

  根据测算,搬转后,湖北宜化产品数量从过去的15种增至40种,增长167%;工业产值从190亿元增至460亿元,增长140%;人均产值达到825万元,劳动生产率增长158%;年利税55亿元,增长787%;年综合能耗87.6万吨标煤,下降率52%;三废排放大幅下降,废水实现零排放,废气排放控制在国家标准50%以下。

  郭锐介绍,湖北宜化将不断加大上下游衔接,采用直接投资、股权合作、上下游联合等多种方式,整合各类资源要素,力争用五年时间,将宜化新能源材料产业园做成千亿园区。

  挺过产业“阵痛期”,宜昌化工产业成功实现“V型反转”,精细化工占化工产业的比重从2018年的18.6%提升至2024年的48%,出境断面总磷浓度较“十三五”末下降近60%。

  产业新城“从无到强”

  在“关改搬转”化工企业的同时,宜昌也在探索新的经济增长点。

  依托宜昌丰富的磷矿和磷化工产业配套资源,宁德时代(300750.SZ)将目光看向了宜昌,在宜昌东部产业新区投资兴建宜昌邦普全链条一体化产业园。这是宁德时代在全球布局的投资最大、综合性最强、产品最全的一体化工厂,涵盖从磷矿到原料、正极材料(新能源电池)、再从(新能源)电池到回收(废旧新能源电池)的新能源产业全链条。

  “这个巨型项目落地宜昌并不容易。”宜昌高新区白洋园区办主任谭本相对第一财经记者坦承,2021年初,宜昌高新区获悉广东邦普集团计划在宜宾市或福鼎市新建45万吨新一代磷酸铁锂项目信息后,第一时间组建招商专班,赶往广东接洽。台风天气,航班停飞,招商专班连夜驾车奔赴邦普。

  谭本相回忆,面对企业投资意向初定的不利局面,招商专班半个月内与企业线上对接17次,专班负责人与企业负责人电话沟通累计时长近33小时,宜昌主要领导联系对接。加上磷矿资源禀赋和磷化工产业基础,当年10月12日,宜昌拿下总投资320亿元的邦普项目。

  项目签约落地只是开始。2021年,新能源电池产业快速发展,作为国内电池材料的龙头企业,邦普集团急需在全国布局磷酸铁锂生产基地,等不起,慢不得。

  “当时在给征地农户协议盖章时,有一枚公章‘过劳死’了,那天晚上下着大雨,我们带着这枚盖坏的公章,找到公安部门特事特批,连夜刻了一枚新公章。第二天早上,继续跟农户签协议,一分钟都不耽搁。”3年多前争分夺秒的景象,谭本相还历历在目。

  52天,项目从签约到开工;296天,从开工到投产;两年内,年产值过400亿元。速度,让邦普赶上了市场的黄金期。速度,让邦普的追投项目,再次选择宜昌。

  据悉,宜昌邦普全链条一体化产业园预计于2028年全面建成,实现满产后,每年能为超过400万辆新能源汽车配套电池正极材料,实现400亿元产值。产业园将打通磷酸铁锂材料制造的关键环节,实现资源-材料-回收的循环发展模式,完成全链条闭环。

  在邦普的磁吸效应下,多氟化工来了,氟思创电解液来了,山东海科、广州天赐、匠芯新材、银硅科技等一大批上下游企业都来了。从磷矿到电池循环利用,19个项目总投资677亿元,宜昌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从无到有,从单一结构走向聚链成群。

  2024年,宜昌GDP总量达到6191.12亿元,不仅实现4年连跨两个千亿台阶,还超越河南洛阳和湖北襄阳,进阶“中部非省会第一城”。

  一时间,宜昌在新能源产业名声大噪,不少企业慕名而来,但宜昌也没有全盘接收。谭本相告诉记者,自己就曾拒掉一个拟投资45亿元的项目。这个项目及投资企业潜在的隐忧,很可能在未来给城市带来伤害,“在经过集体讨论后,最终拒绝了这个项目的落地”。

  “我们土地资源稀缺,在招引企业时,绿色环保是底线,企业有较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基础,还要与我们产业发展规划相契合”。谭本相说,此外,一些已经落户的企业也会提供一些业内资讯和中肯意见。

  专家:宜昌转型样本可推广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洪勇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转型的关键在于找准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新兴产业。科技创新是产业升级的核心动力,城市应加大对创新平台的投入,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吸引投资、激发市场活力的重要保障,城市应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服务企业的能力和水平。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城市应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为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社会事业研究室主任邢伟则认为宜昌有几点经验:

  一是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全面完成沿江化工企业 “关改搬转”,着力修复长江生态环境。

  二是坚持产业攀高逐新,不断提升精细化工在化工产业中的比重,同时推动生命健康、新能源及高端装备等产业发展,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速数字经济成长发展。

  三是强化产业链招商,深化产业链招商模式,吸引宁德时代等头部企业落户,推动本地优势产业聚链成群,实现产业集群发展。

  四是构建“链式集聚 + 精准服务”的产业发展模式,打破传统产业园区困境,同时构建“校企协同、精准育人”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及全链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此外,宜昌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优化政务服务,率先在湖北全省推动高新区体制机制改革,以改革来激发创新活力、释放发展潜力。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