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课题研究】新型工业化分析之四:“十五五”时期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前景展望——以沈大工业母机集群为例——谭笑茹
皇姑创新发展研究
2025年07月16日 08:31
辽宁
编者按
“十五五”规划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规划,是加快转入高质量发展轨道的关键规划,也是世界百年变局中赢得战略主动的关键规划。皇姑区创新发展研究中心聚焦新型工业化、现代服务业等16个领域,梳理总结“十四五”时期取得的主要成效,深入分析存在的矛盾问题,以期为辽宁省、沈阳市制定“十五五”规划提供参考方向和思路举措。
“十五五”时期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前景展望——以沈大工业母机集群为例
现代制造业作为新质生产力和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抓手,是“十五五”时期经济建设的主战场。4月30日,在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十五五’时期,必须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实体经济为根基,坚持全面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并举,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5月19日,在河南考察时指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现代制造业离不开科技赋能,要大力加强技术攻关,走自主创新的发展路子”。当前,设计好“十五五”时期现代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思路,找准现代制造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对于壮大完善现代制造业、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意义十分重大。
一、“十四五”时期高端装备制造业
取得的阶段性成效
(一)全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阶段性成效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关键战略任务,并强调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报告提出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在内的一批新的增长引擎。这一系列表述清晰地勾勒出中国产业发展的未来图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突破口,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近年来,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迅猛,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总产值已突破10万亿元,占装备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30%。2024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增加值达到34%,连续20个月保持在30%以上,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42.7%[1]。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以及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
(二)全省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阶段性成效
辽宁省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方向清晰,目标明确,近年来先后出台了《辽宁省先进装备制造业“十四五”发展规划》《辽宁省深入推进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等政策文件,加快推动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2023年,辽宁省全年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8.8%,辽宁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增速达9.1%,比全国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增速高2.3%,辽宁省高端装备制造业营收占全部装备制造业营收比重达25.7%[2]。
高端数控机床制造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整体装备水平和工业水平,关乎国家国防安全与经济安全。沈大工业母机集群是2024年新增的3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之一,同期进入该范围的还有浙东工业母机集群、宝汉天工业母机集群。2024年,沈阳全市71家规上工业母机企业产值达97.5亿元,同比增长4%。2025年,大连市开展先进制造业集群专项行动,国家级工业母机产业集群重点发展高端数控机床,预计产值可达200亿元[3]。
辽宁是国家重要的机床研发生产基地,沈阳市被誉为“中国机床工业的摇篮”,发展机床产业已经近百年历史。现今的沈阳机床产业已形成涵盖上中下游的全产业链条,以突破高端主机、数控系统和功能部件“卡脖子”为主攻方向,着力打造成为国家重要的高端工业母机研发生产基地。全省有“高档数控机床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15个国家级平台,“辽宁省高档数控机床重点实验室”等41个省级平台,辽宁省内高等院校和高职院校共设置工业母机相关专业种类803个,专业布点4371个[4]。
图1.国家级沈大工业母机集群2025年供需对接会暨通用技术机床市场开放日(沈阳)成功举办
(图片来源:机经网)
二、“十四五”时期沈大工业母机集群存在的不足
(一)高端数控机床仍需迭代优化
2006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技术列为16个重大专项之一。纲要发布至今,我国工业母机行业技术水平整体提升。数控系统等代表性高端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从专项启动前的近乎为零提升至30%左右;关键功能部件基本建起了研发测试体系,自主配套能力稳步提升;在航空航天、汽车、发电设备、船舶四大领域,产品满足率达90.9%。
但工业母机的迭代升级仍需要大量时间和人力的持续投入。与一般的装备不同,工业母机由于其技术的复杂性、累积性和多元性,呈现出典型的渐进性创新特点,产品质量提升主要靠不断迭代,而一代产品的研发周期,特别是换代升级的周期,在国际上通常需要10年以上,有些甚至需要20年。工业母机的精度等级需高于被加工零件1至2个数量级。目前,国产大型高端数控机床以及核心功能部件在精度保持性与稳定性上还需要持续优化与迭代[5]。
(二)产业集群规模体量偏小,集聚效应不明显
沈阳机床产业集群还存在规模体量偏小、头部企业数量偏少、企业总体实力偏弱、高端产品受制于人、正向设计能力不强、集聚效应不明显等问题。在产学研用结合方面,沈大机床产业以需求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应用为牵引的创新组织需进一步加强,创新平台共享机制、技术迭代机制需进一步构建,科技成果转化、中试验证等关键环节还需要重点突破。关键功能部件尚依赖进口;技术改造长期投入不足,设备缺少更新,整体老化严重;配套企业规模较小、技术实力偏弱,对头部企业配套支撑能力不强。
(三)数智化转型迫在眉睫
尽管传统制造方法仍能应对市场需求,但其高时间成本和人力资源密集度成为制约因素,传统制造业对数智化赋能需求迫切。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数智技术通过赋能制造企业,打破了传统的信息流、产品流与资金流封闭运行的模式,推动实现传统制造企业价值链的协同联动。企业数智化转型需经过传统的企业资源计划、客户关系管理等企业资源信息系统的信息化管理,转型到基于人工智能技术、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兴数智技术的价值体系重构,其复杂性和影响因素显著增加。企业的数据治理能力不强,大多数企业在数据汇聚、共享、分析、应用等方面的能力较弱,导致数据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数据价值潜力难以充分释放[6]。
三、“十五五”时期沈大工业母机集群发展对策建议
(一)强链补链,发展健康生态
对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积极承担国家级重大科技攻关任务,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布局,开发符合国家战略的高端产品,提升高端产品的供给能力。在机床的产业链中,数控系统、主轴与刀架等功能部件、工业母机辅件、工业母机周边技术等强基础产业链环节,协同开展攻关,共同开拓市场,驱动外溢效应,支持产业集聚发展;在基础零部件、运维及再制造等薄弱环节,通过精准招商,完善补足产业链条,完善产业配套体系,全面提升配套能力,建设沈阳、大连两大产业圈,形成健康发展的产业生态。
(二)集群发展,细分产业分工
充分发挥沈阳、大连两市区位交通、高端用户拉动和产业链集聚等优势,打造工业母机产业核心承载区。面向航空航天、船舶与海工、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能源动力、冶金及工业母机自身等8大领域,沈阳围绕沈飞、沈鼓、黎明、富创、沈铸所等,大连围绕大柴、大船、大连机车等客户高端需求拉动,打通主机企业与客户企业需求屏障,协同发展;沈阳围绕沈机、精锐、马卡、中科数控等,大连围绕大机、科德、瓦轴等企业,打通主机企业与数控系统及功能部件企业屏障,实现数控系统及功能部件、主机、高端用户深度融合发展,提升高端数控国产化能力,形成“龙头引领、平台支撑、企业集聚”的产业生态。以机床产业联盟、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公共服务平台等为抓手,采取“推拉结合”,专注各自侧重领域,形成以工业母机为核心,沈阳、大连为两翼的工业母机产业健康生态,推进产业集群的高质量发展。
(三)智改数转,促进智能化变革
以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为主线,以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为着力点,深入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大力实施智能制造示范引领,按照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路径,培育一批智能升级行业示范项目,不断夯实工业母机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基础,引导企业深入实施智能升级,为工业母机制造企业精准开展智能工厂诊断服务,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支持推动企业采用智能装备、先进工艺和信息化管理系统等方式进行技术改造,逐步建立面向生产全流程、管理全方位、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制造模式。
参考文献
[1] 八大新兴产业之一:中国高端装备主要产业、发展现状、政策环境、挑战与对策、经验启示及未来趋势[EB/OL].深圳市融资租赁行业协会,2025-1-17
[2] 实现更多“龙门一跃”——沈阳机床企业一线观察[EB/OL].辽宁省人民政府,2025-6-6.
[3] 大连:筑牢产业根基 冲刺万亿GDP城市[EB/OL].大连市人民政府,2025-3-7.
[4] 国产替代步伐加速 沈阳工业母机集群化焕新[EB/OL].证券时报,2025-3-13.
[5] 沈阳机床攻坚“制器之器” 国产工业母机冲刺高端化[EB/OL].中国证券报,2025-6-7.
[6] 王巨冰&吴慧敏,智能制造背景下的数控机床提质增效措施探讨[EB/OL].智能制造IMS公众号,2025-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