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通信产业中下游企业的半年成绩单近日陆续出炉。其中,华为、中兴通讯(000063.SZ)领衔的设备商的表现受到格外关注。
公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华为实现营业收入4270.39亿元,同比增长3.95%,净利润371.95亿元,同比下降32%;中兴通讯实现营收715.5 亿元,同比增长14.5%,归母净利润50.6亿元,同比下降11.7%。
对于增收不增利的情况,华为官方表示,利润下降主因为持续大幅加码研发。根据财报,华为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969.50亿元,同比增长9.04%,占营收的比例为22.7%;中兴通讯同期的研发费用也高达126.6亿元,占营收的比例约为18%。
照此趋势预估,华为2025年全年研发投入有望创下新高。据全国工商联发布的最新统计,2024年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华为的研发投入已超过腾讯、阿里、比亚迪,排名全国第一。
对此,Omdia电信战略分析师杨光则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应该看到,全球5G整体建设已进入中后期,在运营商资本开支增速持续放缓的背景下,位于产业下游的设备商利润受到冲击属于常态,而华为、中兴通讯在此冲击下依然保持了营收增长,已属不易。但同时,AI转型逼迫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而这些新领域的商业回报尚未成熟,因此,这也直接侵蚀了这些公司的短期利润。
转型AI大势完全明朗
细窥华为、中兴通讯的投入去向,AI成为最重要的关键词。
记者梳理财报发现,华为的投入重心主要集中在三大方向:云平台与算力、鸿蒙智能汽车生态、核心半导体技术,三者则都与AI强相关。其中,云平台与算力方面,电信分析师周桂军认为,这是华为研发投入最集中的业务领域。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华为云超节点算力规模较2022年提升50倍,支撑全国60%的大模型训练任务,直接拉动AI相关收入同比增长240%。日前,华为云宣布启动大规模组织架构调整,聚焦包含通算、智算在内的三项基础业务。
在周桂军看来,与过往强调硬件性能不同,华为云在2025年上半年持续加大对昇腾AI芯片和盘古大模型的研发投入,明显更聚焦于软件生态的构建和AI算力的优化,目标主要在于打开行业市场。
在鸿蒙智能汽车生态方面,尽管智能汽车业务收入占比较小,但其研发投入惊人。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余承东近日曾透露,仅鸿蒙操作系统,每年投入就超1万人,研发费用高达几百亿元,代码达1.3亿行,其中大部分由华为自主开发。
同时,记者注意到,华为轮值董事长孟晚舟曾在年初也提及,鸿蒙生态处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历史节点,华为将持续做强根生态,围绕鸿蒙、鲲鹏、昇腾、云计算等业务,面向生态伙伴开放平台能力。
相较之下,中兴通讯的研发布局则更贴近“连接+算力”战略。财报显示,中兴通讯以算力、终端产品为代表的第二曲线营收同比增长近100%。其中,企业服务器及存储营收同比增长超200%,这也带动政企业务跨越式增长,营收同比增长109.9%,成为其营收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杨光认为,AI渗透各行业的大潮下,半年报显示,我国通信设备商也在从传统“单纯卖设备”向“算力+软硬件”复合型厂商转型,其中,布局算力设施与网络设备是明显的趋势。在可见的未来几年,设备商的AI投入开支仍有大幅增长的可能,因此市场应有提前预期。
投入占比高
在科技领域,研发投入常常是衡量一家企业创新能力强弱的标志性指标,但如果长期维持占据营收比例过高的研发投入,是否会影响企业的财务健康与可持续发展,也成为市场关注的议题。
瑞恒达产业研究经理王清霖向记者表示,从财务角度看,在依靠技术创新驱动的电信设备与ICT领域,20%左右的研发占比属于“高,但可被接受”的水平,前提是公司能保持正向经营现金流和合理毛利率。但如果达到25%以上的研发占比且长期持续,那在绝大多数企业中属于非常罕见的强度。
按照此标准,华为和中兴通讯都未超过警戒强度,其中,华为最近五年的平均研发占当期营收比保持在20%左右。仅在2022年比重超过25%,达到25.33%;而中兴通讯则在2024年达到过21.49%,今年上半年又回落至18%,可见两大巨头都在有意保持财务健康。
杨光则表示,从全球通信设备市场的发展历史来看,华为、中兴通讯、爱立信、诺基亚四大头部厂商一直在研发投入方面均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准,尤其是在通信技术迭代的时期,这一开支会显著增加。当前恰逢AI转型浪潮,设备商如果不增加投入,可能会迅速丧失市场竞争力。
周桂军则以微软举例道,在大约二十年前,微软研发投入占比曾长期超 15%,但过度依赖Windows和Office导致创新停滞。2014年纳德拉上任CEO后,将研发投入聚焦云计算(Azure)和AI,研发占营收的比例一度提升至20%,最终实现从软件公司向云服务巨头的转型。“华为当前的‘云+AI’战略与此路径相似,但关键在于能否在2027年前实现云业务盈利。”他表示。
以算力为例,记者注意到,目前,华为昇腾芯片在AI服务器市场份额已达18%,鸿蒙生态开发者超200万,显示研发成果正逐步变现;而中兴通讯的AI服务器在互联网行业的渗透率,也从2024年的12%提升至2025年的25%。
杨光表示,总体来看,这种“以利润换技术”的策略在通信设备行业其实非常普遍,但成功的关键在于研发投入的回馈需要快速跟上。不过,在目前的形势下,牺牲短期利润来换取未来在AI算力时代的竞争力,也许是设备商们无奈且必需的选择。
全球迈入长博弈周期
在华为、中兴通讯向AI转型深入且竞争加剧之际,全球通信设备市场也展现出了共性与差异。
财报显示,爱立信(NASDAQ:ERIC)2025年上半年净销售额约838亿元人民币(1111.57亿瑞典克朗),同比下降2%;净利润约66.72亿元人民币(88.43亿瑞典克朗),同比增长205.45%;诺基亚(NYSE:NOK)上半年净销售额约746.43亿元人民币(89.4亿欧元),同比增长8.64%,利润降至约38.16亿元(4.57亿欧元)。
与中国市场一样,AI化是全球设备商当前的共同方向,但侧重方向略有不同。诺基亚总裁、首席执行官贾斯汀·霍塔德(Justin Hotard)日前透露,诺基亚贝尔落子AI的重心仍在于网络,包括固网接入、IP传输、数据中心、海缆等多个领域。同时,今年年初,欧盟批准诺基亚以23亿美元收购英飞朗,使其进入了快速增长的AI数据中心市场。
而爱立信CEO博里·艾克霍尔姆则透露,来自网络重构订单显著增加,其AI平台上线带来的运维效率提升,成为差异化竞争的优势。
周桂军指出,与华为、中兴通讯进军算力略有不同,欧洲厂商力图通过服务化、软件化与成本控制来保持盈利。因为欧美的云巨头厂商在数据与算力中心的竞争力更强,电信设备商并无太多优势。
他同时表示,由于全球运营商5G网络投资增量的下降,设备商都面临着一定的生存困境。行业需要在保持技术领先的同时,加速服务与云化产品的变现路径。
杨光则认为,全球电信设备市场短期看是“利润与投入的博弈”,长期看是“技术与平台的竞争”。华为与中兴通讯在自主技术与AI算力业务上押注未来,短期利润承压;爱立信与诺基亚则试图以提升运营效率和服务化路径稳住收益。对于运营商与投资者而言,未来观察视角还是应从单一设备采购扩展到长期网络演进、算力布局与软件生态的持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