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新对中兴通讯的“支持”并非简单的财务输血,而是围绕“资本赋能 + 产业协同”设计的一整套组合拳,可以概括为“给钱、给场景、给订单、给生态”。
1. 给钱——多元资本工具。一是联合发起产业基金:首期规模 100 亿元,聚焦 5G/6G、算力芯片、绿色低碳等中兴通讯上下游关键环节,以股权直投、并购基金、Pre-IPO 基金等方式,降低中兴供应链“卡脖子”风险。
二是低成本融资:中国国新旗下的国新保理、国新租赁可为中兴及生态伙伴提供应收账款保理、设备租赁、科技租赁等额度,综合资金成本较市场低 50–80 bp。
三是市值管理与流动性:通过旗下国新 ETF、央企创新驱动 ETF 持续增配中兴股票,提高二级市场流动性,平滑股价波动。
2. 给场景——把央企变成“试验田”
一是 中国国新直接参股或派出董事的 40 余家央企(能源、交通、制造、金融等),在数字化转型中优先采用中兴通讯的 5G 专网、云网底座及行业应用方案,预计三年内带来不少于 300 亿元的新增订单。
二是共同打造“数字国新”示范:国新总部及 20 家核心子企业首期将建设 5G-A 全连接园区,由中兴通讯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形成可复制模板。
3. 给订单——“一带一路”联合出海
一是设立 50 亿元海外基础设施基金,用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通信网络、数据中心、智慧城市等项目的股权投资或 PPP 资本金出资;中兴通讯作为 EPC 总包方和运维方获得工程与运维订单。
二是国新利用主权评级优势,为海外项目提供政治风险保险、买方信贷、出口保理等金融工具,降低中兴出海风险。
4. 给生态——技术孵化与标准塑造
一是共建“国新-中兴联合创新中心”,围绕 6G 太赫兹、算力网络、AI 大模型等前沿方向,每年投入不低于 5 亿元研发费用,成果优先在中兴落地。
二是依托央企投资协会,把中兴的技术规范上升为央企行业标准,带动产业链整体升级。
通过以上“四维支撑”,中国国新把单纯的“财务投资”升级为“产业运营 + 生态共建”,既帮助中兴通讯解决资金、市场、技术、标准四大痛点,也实现了国有资本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保值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