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构建‘强制+自愿’‘政府+市场’‘国内+国际’的立体化碳排放交易制度体系。”
“挑战:系统性解决流动性不足、机制不完善等长期问题。”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 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下称《意见》)正式公开,标志着我国碳市场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这份纲领性文件旨在构建一个全方位的碳排放交易制度体系,直面当前市场存在的流动性与机制难题,为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关键的制度保障。回顾历史,我国自2011年起便在7个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2021年7月16日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截至2025年8月28日,全国市场已累计成交6.94亿吨配额,成交总额达到477.16亿元。作为补充,自愿碳市场(CCER)也于2024年1月22日重启,同期成交250.16万吨,成交额2.1亿元。
政策信号与市场连锁反应
《意见》的发布,无疑对资本市场注入了一针“绿色强心剂”,不仅直接推动了绿色低碳板块的活跃,也为碳金融相关板块的发展打开了想象空间。政策明确提出要稳慎推进金融机构探索开发与碳排放权和核证自愿减排量相关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并建立完善碳质押、碳回购等制度,这预示着金融机构将迎来全新的业务增长点。
具体到上市公司层面,政策影响的传导链条清晰可见。首先,直接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平台建设的公司,如华银电力和金融街,将是第一批受益者。其次,碳市场的有效运行离不开精准的碳核算和监管体系,这为雪迪龙、先河环保等提供技术支持的公司带来了发展机遇。再者,作为减排“硬科技”的碳捕集与利用技术,其相关企业如远达环保和清新环境,将直接受益于碳市场的扩张。最后,随着碳市场覆盖范围的扩大,隆基绿能、明阳智能等可再生能源企业的减排价值将通过市场化手段得到重估。
更深层次的影响,在于《意见》对市场整体ESG投资理念的提升。政策对绿色低碳转型重要性的强调,正促使投资者用更严苛的环境、社会和治理(ESG)标准来审视企业,市场资金也开始“用脚投票”,流向ESG表现优异的企业,进而推动相关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与发展。
热点追踪:相关题材与个股扫描
此次政策的出台,如同投入湖中的一颗石子,其涟漪效应迅速扩散至多个领域。其中,碳交易与绿色电力无疑是市场的两大核心主线,并由此引申出新能源材料、环保包装乃至卫星遥感、智能建造等多个相关题材,带动了一批人气个股的活跃表现。
碳交易:此次政策发布与绿色低碳、碳金融、新能源材料、环保包装、卫星遥感、智能建造等题材密切相关,带动一批人气个股表现活跃。
绿色电力:此次政策发布与绿色低碳、碳金融、新能源材料、环保包装、卫星遥感、智能建造等题材密切相关,带动一批人气个股表现活跃。
上海电力(600021) 作为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旗下的大型综合能源企业,业务版图涵盖高效火电、燃气发电及风光等新能源领域。公司近期股价表现强势,录得“2天2板”,最新价报18.52元,涨跌幅9.98%。尽管公司公告称目前经营正常,无应披露未披露重大事项,但融资数据显示,9月1日单日获融资买入1.86亿元,占当日流入资金比例高达22.07%,两融余额15.33亿元,市场人气旺盛。
兆新股份(002256) 是一家聚焦绿色能源与新材料领域的上市公司,近期上演了“4天4板”的凌厉走势,最新价3.89元,涨跌幅9.89%。其上涨逻辑堪称“双轮驱动”:一方面是搭上了RWA(现实世界资产)的前沿概念,另一方面则是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47.06%提供了基本面支撑。公司近期公告在青海成立全资子公司,注册资本2000万元,旨在进一步拓展新能源材料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