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光灯下,100米短跑的起跑线上,号令枪响的一瞬,“天工”机器人的碳纤维肌腱骤然发力,金属关节爆发出强大的力量。在全程没有人类遥控的情况下,“天工”凭借全自主导航系统一路狂奔,以21.5秒的成绩摘得了短跑金牌。
这是发生在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的精彩一幕,由深圳上市公司优必选关联团队研发的“天工”机器人夺得了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历史上首个“百米飞人”称号,标志着硅基生命体在力量和稳定性等核心运动能力上实现了全面进化。
而这枚金牌,也是深圳创新力量在机器人赛道上的最新刻度。当优必选的人形机器人走上跑道,赋予其创新基因的深圳,也正进行着一场跨度为45年的创新长跑。这场长跑从蛇口开山炮的轰鸣声中起步,越过“三来一补”时期的低端制造,爬上产业链垂直整合的高坡,最终抵达如今多产业繁荣共生的“创新雨林”。创新实力的多重跃迁,如今正以平均每天约580件的专利授权量,为“深圳速度”写下最新注脚。
一级跃迁:要素集聚
打造“世界工厂”
1979年,蛇口工业区炸响了移山填海的开山炮。这一声轰鸣,就如同唤醒沉睡土地的春雷。1980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正式成立,创新的史诗就此写下序章。
经济特区成立后,深圳将工业作为主要发展目标,在1982年制定了《深圳经济特区社会发展规划大纲》,规划建设10个工业区。但工业发展需要“生产要素”,深圳提供了土地,还需要资本和技术,并吸引劳动力。这时,深圳迈出了产业跃迁的第一步:通过“三来一补”打下工业基础,汇聚生产要素,为未来的创新埋下伏笔。
所谓“三来一补”,指的是“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与“补偿贸易”。由外商负责提供设备、原材料、设计图纸或原始样品,而深圳企业则提供工地、厂房和劳动力,再按照外商的要求组织生产、加工装配,产品进行外销,而深圳企业在这一过程中收取加工费。
1986年,深圳市出台《深圳经济特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纲要》,明确提出工业要上水平、求效益,向外向型转变。靠着“外引”,劳动力、技术和资本的“溪流”开始从四面八方涌向深圳这片热土,并逐渐汇聚成深圳的工业底座,让深圳有了“世界工厂”的雏形。到了1994年,深圳的“三来一补”企业数量已经占到了广东省的三分之一,累计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省的48%,出口总额、就业人数、工缴费结汇均占全省的40%左右。
由于“三来一补”企业大多只赚微薄的加工费,处于产业链底端,缺乏技术附加值与核心竞争力,这种模式也很快被深圳淘汰。但外资的涌入也为深圳奠定了外向型经济和全球化的基因,孕育了早期的创新精神。
中集集团就是一个典型案例。1980年,由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与丹麦宝隆洋行合资经营的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股份有限公司(即日后的中集集团)正式成立,引进丹麦技术生产20英尺国际标准集装箱。作为当时引进外资的先锋项目,中集集团从一出生就拥有了国际化和市场化基因,即便后续历经了股权变更也不改其底色。
国际化的基因,让中集集团自1987年就开始拓展国际集装箱市场,积极走向海外。而市场化的基因,让中集集团早早意识到了技术的重要性,从引进技术走向自主创新之路。中集集团董秘吴三强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集集团在1996年就打破了日韩企业对集装箱行业的长期垄断,成为了全球集装箱产量第一的企业。
一个个像中集集团一样的企业,从引进技术到走向自主研发,从模仿到“并肩”再到走向超越,形成了深圳工业的底座,为后续深圳创新脉搏的跳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二级跃迁:链式突破
崛起“品牌高地”
在“外引”的同时,深圳还进行“内联”,积极引进内地企业到深圳开设公司,吸引了中航技、中电在内的许多央企、国企移师深圳,一度被民间称为“八大金刚”入深圳,大幅提升了深圳的产业技术水平。20世纪80年代后期,深圳已经基本建立起以纺织服装、电子配件为主的轻工业体系。
当产业链条日渐成形,深圳开启了第二次创新能力的跃迁,不再满足于扮演“制造者”的角色,而是渴望成为“定义者”,从代工走向自主品牌的打造。这一时期,“产业链式突破”成为了创新的关键词。
首先,深圳企业“纵向深耕”进行技术攻坚,实现了一系列国产替代,打造了一系列自主品牌。中金岭南董事长喻鸿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像我们矿山使用的陶瓷过滤机,曾经要进口芬兰产品,造价非常昂贵。公司就联合科研机构对海外设备进行研究,通过长时间的努力,开创了自主品牌,如今在很多指标上已经超越了海外的设备,价格还只有海外设备的八分之一左右,目前已普遍应用于国内矿山,在国内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产业链。”
华为、中兴、大疆、比亚迪……一大批深圳本土企业凭借核心技术撕开了被海外产品垄断的市场,也敲开了全球市场的大门,将“深圳创造”的标签牢牢贴在世界品牌的版图之上。它们作为各自产业链的核心企业,带动了上下游企业在深圳汇聚,形成创新的合力。
其次,深圳企业也在“横向突围”,沿着相关产业链进行创新突破,打开业务边界。中集集团从集装箱业务向外延伸,进入了商用车、船舶、罐式装备、海上平台、登机桥等多个领域。吴三强表示,中集集团在40多年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项底层核心能力,包括对机电产品钢结构的设计与制造能力、对压力容器的设计与制造能力、深海装备设计与制造能力、以及对智能装备的设计与制造能力等,以这些创新能力为基础,中集拓展形成了超过30项明星产品,在多个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中金岭南也从早期以贸易为主的窗口企业,一步步发展成为跨国矿业巨头,将业务从铅锌铜拓展至金、银、镓、锗等“三稀”金属领域,并在新的领域持续进行技术创新。喻鸿表示:“比如我们生产的银触点,创造性添加了一些稀土元素进去,既提高了性能又降低了成本,让该产品应用更广泛,目前已经普遍应用于航天、航空、深海等大国重器之上。”
同时,深圳已成体系的产业链基础也吸引了有实力的高科技企业汇聚,为企业创新提供了充足养分。江波龙相关负责人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深圳是电子信息产业的创新试验田。这里不仅有国家层面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早期扶持,更聚集了从硬件设计、制造到终端应用的完整产业链,比如当时快速崛起的消费电子、通信设备企业,为存储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和市场需求。深圳的创新精神与创新速度,是滋养江波龙在此生长的‘土壤’与‘养分’。”
越疆科技董事长刘培超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最早我有做机器人想法的时候并不在深圳,但是发现设计图纸要寄到深圳、配件要从深圳购买,每次快递都要花很长时间,于是我干脆直接来了深圳创业。”深圳完整的产业链让越疆科技实现了“当天出图纸,当天去加工,当天就能拿到加工件”,为其产品研发创新和批量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深圳的创新引擎提速换挡,跃出了单一企业与产品的局限,向着产业链式创新的辽阔版图进发。它以垂直整合锻造坚韧骨骼,以突破式创新重塑产业竞争力,让新能源汽车、无人机、机器人等产业在此拔地而起,长成参天大树。
三级跃迁:生态创新
润泽“科创雨林”
到了今天,深圳的创新图景已经不再是几棵孤树参天,而是形成了一片万物生长的“热带雨林”,“生态式创新”成为了新时期的关键词。
企业深谙“雨林”法则,其创新不再是孤立的生长,而是与生态共呼吸。云天励飞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公司自2023年登陆科创板以来,借助资本市场的纽带构建起了技术生态。完成了岍丞技术、智慧互通、臻识科技、闪极科技等多领域产业链标的的战略投资,推动了AI芯片和大模型技术在智能穿戴、智慧交通等行业的大规模应用。
在深圳市南山区的鸿蒙创新中心,能看到开源鸿蒙为千行百业重塑底层操作系统、重建创新地基。用于矿山场景的“矿鸿”在煤矿领域实现了多种设备一套操作系统,解决了不同厂商设备的协同问题,还有“电鸿”“移鸿”“警鸿”等,各行业设备加速融入鸿蒙系统。华为方面表示,鸿蒙系统每年投入超过1万人,研发费用达到数百亿元,代码已经有1.3亿行,开源鸿蒙未来有望加速拓展至全球市场。
政府的角色也从“植树者”变成了“护林人”,不局限于引进或培育几棵大树,而是倾力于改良土壤、调节气候,让创新的种子一旦落入这片沃土,便能顺势而生、向阳而长。7月31日,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了《深圳市低空基础设施高质量建设方案(2024—2026年)》,其中提到全力打造“全球低空经济第一城”,在优化空间保障机制、拓宽资金筹措渠道等多方面对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提供保障。
除了低空经济之城,深圳近年来还发力打造“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超充之城”“鸿蒙欧拉之城”“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等,让政策、人才、资本、技术这些要素构成阳光、雨露和土壤,形成一个能够自我循环、自我进化的创新生态。
2025年前5个月,深圳累计专利授权量达87152件,平均每天专利授权约580件。从“世界工厂”到“科创中心”,从要素集聚到生态共荣,深圳创新体系的每一次跃迁,不仅重塑了自身产业肌理,也为中国乃至全球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深圳样本”。站在新的起点上,深圳这片“创新雨林”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更蓬勃的活力,迎向属于未来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