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在大悦城的开年工作会议上,董事长姚长林发表讲话,称“2025年要实现转型发展”。
而截至2024年末,大悦城净亏损29.77亿元。
但仅仅半年,根据大悦城8月29日披露的2025年半年报,其净利润从去年同期亏损3.64亿元逆袭至盈利1.09亿元,毛利率一口气抬升13.76个百分点至36.35%。
这份成绩单,对于整体仍在寒风中打哆嗦的地产圈来说,虽说“火苗不大”,却“足够扎眼”。
大悦城的业绩怎么就“逆袭”了?大悦城在商业地产领域到底赌对了什么?
商业“赌注”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首次与姚长林有照面,还是去年9月大悦城商业REIT上市之时,姚长林在深交所发表致辞,并在会后与管理层答谢媒体与投资人。
彼时,姚长林接任大悦城董事长差不多3个月,公司正处于转型的关键节点。
这位新掌门人没有选择继续走规模扩张的老路,而是一上任就喊出了从“传统地产开发商”向“城市运营服务商”转型的口号。
这在当时看来更像是无奈之举,但姚长林显然是认真的。
今年4月,他推动了大悦城堪称“刮骨疗毒”式的组织架构调整。将原来的7个区域公司砍成4个,沈阳、西北等区域并入北京大区,浙江、南京区域则划归上海大区。
这波操作,也算是行业近两年的惯例,地产行情不好,大家都在精简组织层级,为的是“提质增效”。
而姚长林真正核心的“赌注”还是放在了商业运营上,这是业绩反转的关键。
姚长林团队敏锐抓住了“年轻力”这个关键词,不再把购物中心只当成卖东西的地方。
大悦城推出的《新潮引力·青年文化白皮书》提到,他们用2000万会员数据和8亿笔消费记录说话。可以说,把二次元、国潮、户外这些年轻人的心头好摸得门儿清。
今年5月和7月,大悦城在南昌和深圳的项目相继开业,根据半年报,南昌大悦城首日客流量为24万人次,销售额约1630万元;深圳大悦城首日客流量为42万人次,销售额约2000万元。
截至报告期末,大悦城共布局24个购物中心,目前在建、筹建的项目共有7个。报告期内,大悦城购物中心实现销售额约220亿元,同比增长12.2%。
此外,大悦城还搭上了REITs的“东风”。
2024年9月,以成都大悦城为底层资产的华夏大悦城REIT成功上市,这步棋打通了“投融建管退”的资本循环,让重资产的商业地产也能玩起轻资产游戏。
该REIT在发行时就获得投资者踊跃认购,基金比例配售前认购金额累计48.124亿元,远超拟募集规模33.23亿元,很大程度上充实了大悦城的资金储备。
先“止血”,再谈未来
不过,隐忧也同样存在。
2025年上半年,大悦城总资产较年初下降5.14%,连续多季度下滑:从2024年中到2025年中,公司总资产累计缩水超过200亿元。
从财务角度解释,这是“存货减少”:存货账面价值600.04亿元较2024年末下降约14%,这一数据直接反映出大悦城在开发投资上的极度谨慎。
公开资料显示,今年上半年大悦城并未在公开市场拿地。
而最近的一次拿地,是8月15日,大悦城间接非全资附属公司三亚臻悦开发建设有限公司以7.84亿元竞得三亚中央商务区东岸单元DA02-29-05A/B地块,成交楼面价约1.6万元/平方米。
这其中的逻辑也较为直观。房子卖了不补货,报表自然“缩表”。代价也直白:今年上半年大悦城的营收同比下降5.29%,全口径签约金额仅86.4亿元,这一销售水平已回落至与一些区域型房企同一水平。
但姚长林想得很清楚:先让现金流回正,再谈规模故事;先“止血”,再谈未来。
若以结果导向看,数据验证了姚长林赌对了。
今年上半年,大悦城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同比增长38.15%至26.87亿元,融资成本较去年末下降42个基点至3.64%,利息负担也轻了(负债总额从去年同期的1478亿元下降至今年上半年的1274亿元),毛利率也从22.59%升至36.35%。
姚长林接任董事长这一年多,把大悦城的舵从“规模竞赛”硬掰向“运营竞赛”。
短期看,他赌对了:商业板块贡献了稳定现金流,REITs打开了轻资产阀门,公司暂时穿上了一件“救生衣”。长期看,商业地产的赛道只会更加拥挤,竞争者从房企扩展到险资、公募、外资,如何延续客流红利,仍有待时间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