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润接手深康佳A,央企整合大戏落幕,老彩电能否迎来凤凰涅槃。
4月29日晚间,深康佳A发布公告:公司控股股东将由华侨城集团变更为磐石润创,实际控制人则将变为中国华润有限公司。
这意味着,那个承载了一代人记忆、曾与TCL、长虹、海信并称“彩电四大天王”的康佳,正式告别了执掌多年的华侨城时代,投入了华润的怀抱。
这并非一次市场化的并购,而是一场典型的“央企内部资源调配”——通过无偿划转的方式,华侨城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将其合计持有的深康佳A 29.999997%股份,悉数转交给华润旗下的磐石润创及合贸有限公司。划转前后,标的股份比例不变,但康佳头顶的“婆家”却换了人。
截至公告日收盘,深康佳A股价定格在4.95元/股,总市值约86.79亿元。对于华润这个体量庞大的综合性央企而言,这似乎只是一次“小小的”布局。
但对于深陷亏损泥潭、转型之路步履维艰的康佳,以及关注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央企改革动向的观察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深度解读的“大动作”。
解读“无偿划转”:华侨城为何放手?央企整合的“阳谋”
理解这次控制权变更,首先要看懂“无偿划转”这四个字背后的逻辑。
在国资体系内,无偿划转是实现国有资产优化配置、推动专业化整合的常用手段。它绕开了市场化交易的复杂定价和审批流程,直接在国资委的“大家庭”内部进行资产腾挪。此次划转的双方——华侨城集团与中国华润,同为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监管的中央企业,使得这次操作顺理成章。
公告给出的官方理由是“为了推进央企之间专业化整合,优化资源配置”。这并非虚言,而是近年来国资国企改革的核心方向之一。通过将非主业、不具竞争优势或协同效应较差的资产剥离,整合到更具产业背景和管理能力的央企平台,以期达到“1+1>2”的效果,提升国有资本的整体运营效率和竞争力。
那么,问题来了:华侨城为何愿意放手康佳?
答案或许就藏在康佳近年来的财务报表中。翻开深康佳A的年报,数字并不乐观。2022年至2024年,公司归母净利润、扣非后净利润持续为负。其主营的彩电业务,在全球市场竞争白热化、面板价格波动、新显示技术迭代迅速的背景下,早已不复当年之勇,持续亏损,成为拖累业绩的主要因素。公告中也直言,彩电业务“受市场竞争加剧、供应链持续波动,以及刚性费用压降空间有限等因素影响,仍处于亏损状态”。
对于以文化、旅游、房地产为主业的华侨城集团而言,康佳的家电制造板块,尤其是持续失血的彩电业务,已逐渐成为“鸡肋”甚至包袱。虽然康佳近年来也在努力转型,切入半导体、PCB等新赛道,但这些新业务尚处投入期,“未实现规模化及效益化产出”,短期内难以扭转整体颓势。
与其让康佳在自身体系内继续挣扎,不如将其交由一个在相关领域(尤其是科技和新兴产业)更有资源、更有意愿、可能也更有能力的“兄弟央企”来盘活。这既符合国资委推动专业化整合的导向,也能让华侨城自身更聚焦主业。这步棋,对华侨城来说,是卸包袱,是战略收缩,也是顾全大局。
华润的“算盘”:接盘康佳,“巨无霸”意在何为?
华侨城“放手”的逻辑相对清晰,那么华润“接盘”的动机又是什么?这艘业务遍及大消费、综合能源、城市建设运营、大健康、产业金融、科技及新兴产业六大领域,旗下拥有近20家境内外上市公司的“商业航母”,为何会看上一个亏损累累、市值不足百亿的“老牌家电企业”?
仅仅是执行国资委的整合任务吗?或许有这方面因素,但商业决策往往是多重目标的叠加。华润接手康佳,背后可能藏着更深层次的战略考量。
1. 科技与新兴产业布局的落子
华润的六大业务板块中,“科技及新兴产业”是近年来着力发展的方向。康佳虽然传统家电业务式微,但其近年来倾力投入的半导体及存储芯片、PCB业务,恰好契合了这一方向。
康佳的半导体业务,主要通过康佳芯云半导体科技(盐城)有限公司等主体实施。虽然目前仍处于“产业化初期”,尚未盈利,但它代表了康佳转型的决心和方向。华润自身在半导体领域并非空白,其已是A股上市公司长电科技(600584.SH)的实际控制人。长电科技是全球领先的集成电路制造和技术服务提供商,尤其在封装测试领域实力雄厚。
问题随之而来:康佳芯云的对外封测业务与长电科技存在“重合或潜在竞争”。这正是公告中特意提及并由华润出具《关于避免同业竞争的承诺函》的原因。华润承诺在5年内,通过托管、资产重组、一方停止相关业务、调整产品结构、设立合资公司等方式解决这一问题。
这恰恰暴露了华润的潜在意图:接手康佳,很可能不仅仅是获得一个家电平台,更是要将其半导体资产纳入麾下,与长电科技形成某种协同或整合。 是将康佳的半导体业务并入长电,还是利用康佳平台发展特定细分领域,抑或是将其作为长电之外的另一枚棋子?这为华润在国家大力扶持的半导体产业中,增添了新的想象空间和操作可能。五年承诺期,也为华润从容布局、整合资源提供了时间窗口。
PCB业务的价值: PCB(印制电路板)被誉为“电子产品之母”,是所有电子设备的基础。康佳的PCB业务虽然规模和行业地位可能不如其半导体业务受关注,但在当前电子产业链自主可控的大背景下,拥有一块PCB业务,对于完善华润在科技硬件领域的布局,同样具有战略价值。
2. 消费电子渠道的协同
虽然康佳的彩电业务亏损,但其品牌在家电领域仍有一定知名度和沉淀。华润在大消费领域根基深厚,拥有华润万家(Vanguard)等零售渠道。
未来是否会利用华润的渠道优势,对康佳的消费电子业务进行改造和赋能?或者,将康佳的品牌资源与华润系其他消费品进行整合营销?这存在理论上的可能性,但考虑到康佳彩电业务的现状和市场格局,这或许并非华润的主要目的,更可能是一种“附带”的潜在协同。
3. 存量资产的价值重估
作为一家老牌工业企业,康佳在深圳等地可能拥有不少历史遗留的工业用地或厂房。在中国城市化进程和产业升级的背景下,这些存量土地资产的价值不容小觑。
华润的六大业务板块中包含“城市建设运营”,其在该领域经验丰富。接手康佳,是否也有盘活其存量土地资产、进行升级改造或房地产开发的考虑?虽然公告称暂无明确计划,但这往往是大型集团并购重组中一个潜在的、不会明确宣之于口的价值点。
华润旗下已有多家A股和港股上市公司。再添一家深康佳A,为其庞大的业务体系增加了一个新的资本运作平台。未来,华润可以将旗下符合条件的科技、消费或其他资产,通过注入康佳的方式实现证券化,或者利用康佳的壳资源进行其他资本运作。这对于擅长资本运作的华润来说,无疑是增加了牌桌上的筹码。
综合来看,华润接手康佳,绝非一次简单的“扶贫”或“接盘”,更像是一次着眼于长远、多重目标的战略布局。其中,半导体产业的整合与拓展,极有可能是其核心诉求。
康佳的“挣扎”与“希望”:老牌巨头能否迎来新生?
对于康佳而言,易主华润,无疑是其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彩电业务长期亏损,品牌形象老化,市场份额被TCL、海信以及小米、华为等新势力不断蚕食。在显示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康佳的技术创新和市场反应似乎总是慢半拍。
多元化尝试,从白电到手机,再到环保、产业园区,乃至重金投入的半导体,战线拉得过长,资源分散,且新业务大多处于烧钱阶段,未能形成有效支撑。尤其是半导体,技术门槛高、投入巨大、回报周期长,康佳以一己之力,在缺乏核心技术和市场优势的情况下,突围难度极大。
华润雄厚的资金实力,有望为康佳,特别是亟需持续“输血”的半导体业务,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缓解其燃眉之急。华润以市场化管理和精细化运营著称,其入主有望为康佳注入新的管理理念和运营模式,提升效率,改善治理结构。
如前所述,无论是在半导体领域与长电科技的整合,还是在消费渠道、甚至地产开发上的潜在协同,都为康佳的业务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尤其是在半导体领域,若能有效整合资源,康佳或许能借助华润和长电的力量,找到一条更现实、更聚焦的发展路径。
华润入主康佳,其意义不止于两家企业本身,也折中国产业格局变迁的几个趋势:
央企整合进入深水区: 从“合并同类项”到“专业化整合”,央企改革的逻辑更加注重产业链协同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未来,类似跨集团、跨行业的资产划转和整合可能会更加频繁。
传统家电企业的集体焦虑与转型: 康佳的命运是众多传统家电企业挣扎求变的一个缩影。在市场饱和、利润微薄的旧战场,如何找到新的增长曲线?半导体、新能源、智能家居……方向虽多,但成功转型的路径依赖于战略定力、持续投入和核心能力构建。
半导体产业的“国家队”力量集结: 无论是紫光重整引入战略投资人,还是此次华润整合康佳半导体资源,都显示出国家通过大型国资平台,加速整合国内半导体资源、提升产业链整体实力的意图。华润+长电+康佳(潜在),正在形成一股不容忽视的半导体“央企力量”。
华润的“大动作”,为康佳这家步履蹒跚的老牌企业打开了一扇窗,窗外既有阳光,也可能有风雨。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易主”,更像是一场关乎生存与发展的“二次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