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银行零售业务是近年来银行业关注的焦点。在经历两年的调整后,今年上半年,平安银行交出了一份“渐稳止跌”的答卷——其2025年半年度业绩报告显示,零售资产余额同比、环比跌幅均放缓,资产质量持续优化,存量高风险产品基本出清。
但受制于净息差收窄与非息收入承压,短期内零售业务对平安银行营收和利润的支撑仍显有限。平安银行行长冀光恒日前在2025年半年度业绩发布会上说:“当前零售业务已度过最艰难的‘灰暗时期’,正处于爬坡阶段,前期改革为零售业务再次起飞与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银行将在现有改革成果的基础上,推动零售业务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业内分析师认为,下半年若消费金融需求进一步恢复、财富管理回暖延续,平安银行零售业务有望真正走出低谷,进入“量质并进”的新阶段。
截至8月28日收盘,平安银行报收12.08元/股。
零售贷款结构调优
去年,平安银行对零售业务进行了大幅调整,从高风险、高收益、高成本向中风险、中收益、控成本转向。今年上半年,平安银行零售贷款结构优化方向进一步明确,即更倾向于风险较低、质量更优的贷款类型。
今年上半年,该行零售金融业务规模延续下降趋势,但贷款压降速度放缓。截至6月末,平安银行零售金融资产占比为28.2%,较去年末的29.4%有所下降。同期,平安银行个人贷款余额约为1.726万亿元,较去年末的1.767万亿元下降了2.3%。
截至今年3月末,平安银行个人贷款余额1.729万亿元,较去年末下降2.2%。而今年上半年的个贷余额降幅为2.3%,不难看出,该行今年二季度零售贷款余额环比降幅,相较一季度明显收窄。
今年上半年,平安银行的零售业务规模虽然尚未回增,但贷款结构却有重要变化。报告显示,截至6月末,平安银行住房按揭贷款增长6.2%;信用卡、消费与经营性贷款出现不同程度下滑,分别同比下降9.2%、3.5%和0.9%。
平安银行行长助理王军表示:“我们将进一步调整零售资产结构,做优做强基石类贷款,同时进一步推动中收益贷款的稳步增长,持续提升盈利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上半年,平安银行管理零售客户资产规模为4.2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0.4%,新增规模超千亿元,成为零售业务中的一匹“黑马”。
平安银行表示,这主要得益于权益市场回暖及产品结构优化,理财、基金、保险等多元金融产品均实现正增长,零售客户黏性有所增强。
风险出清步入“尾声”
平安银行首席财务官项有志透露,自2023年下半年起,平安银行已主动压降“新一贷”与信用卡等高风险业务。其中,“新一贷”余额从峰值的1500多亿元降至100多亿元,信用卡余额由5000多亿元压降至3900多亿元,已基本出清高风险业务。
与此同时,零售不良贷款率也在持续下行。截至今年6月底,个人贷款不良率为1.27%,较年初下降了0.12个百分点,较一季度再优化5个基点,处于持续改善轨道中。此外,上半年零售金融业务的信用及其他资产减值损失率从105.4%降至96.9%,也可看出零售资产质量恢复的成效。
“前期改革为零售业务再次起飞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不过接下来还需要一批‘后备军’。”冀光恒强调了后续努力的方向。
关于这些“后备军”,平安银行首席风险官吴雷鸣解释道,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以个人信用为基础、收益稳定的消费和小微经营类产品,年化定价约7%至8%;二是面向中小微经营企业主的信贷产品,授信考量结合企业与个人数据,年化定价在5%左右。
吴雷鸣透露,目前,平安银行已建立千人规模的自营销售队伍以取代中介渠道,并已将中风险中收益零售信贷产品推向市场,目前市场规模约为数百亿元。未来目标是每月投放50亿元至60亿元,两到三年内形成2000亿元至3000亿元的“安全垫”资产。
这类资产结构优化已见初效。“压降高风险贷款,虽短期内造成贷款规模与利息净收入下降,但风险降幅更大。”项有志表示,“今年上半年零售不良生成额同比减少近100亿元,风险滞后释放效应正在显现。”
仍需猛修“内功”
在当前整体净息差持续收窄的背景下,平安银行零售业务营收仍承受较大压力。数据显示,上半年该行零售金融业务收入为310.81亿元,占总营收的44.8%,较去年同期的50.7%下降了5.9个百分点。
面对息差收窄的行业结构性趋势,如何“放缓下降坡度”?平安银行采取了多项措施应对压力:首先,持续降本,上半年该行营业费用为192亿元,同比下降9%,使成本收入比维持在较优水平;其次,调整资产结构,控制不良新增并加大清收力度。
在负债端方面,平安银行着力优化存款成本。上半年,平均付息率为1.79%,较去年同期下降了46个基点,个人和对公存款付息率也大幅下行。与此同时,财务管理类手续费收入同比提升12.8%,银保渠道收入同比增长46%,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净息差下行带来的压力。
冀光恒表示,希望未来几年内将零售业务息差维持在高位,在股份制银行中能跻身第二或第三,努力保持30至40个基点的息差优势。他强调,零售业务改革需预备好“安全垫”,对公业务在下半年将继续“及时补位”,成为业务恢复的双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