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会是我们最难的一年,但上半年部分指标已经出现积极的趋势,相信困难正逐步过去”,在8月25日举行的2025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平安银行党委书记、行长冀光恒以此总结上任两年多的改革转型成果。作为A股上市股份制银行中首家披露半年报的机构,平安银行上半年业绩呈现“双降”态势: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0%,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3.9%,较一季度收窄。
从业务板块看,零售业务“灰暗时期”已过、进入“爬坡”阶段,抵押类贷款占比升至64.3%,个人存款付息率下降37个基点;对公业务则成为重要支撑,企业存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分别增5.4%、4.7%。2025年,在改革深化与经济回暖预期下,平安银行能否实现“业绩筑底企稳”,为长期增长夯实基础还有待时间检验。
营业收入、净利润“双降”
2025年,在银行业面临市场利率波动、业务结构调整的复杂环境下,半年报成为观察经营能力的重要窗口。8月22日,平安银行交出了2025年上半年“成绩单”,成为已上市A股股份制银行中首家披露数据的机构。
上半年,平安银行实现营业收入693.85亿元,同比下降10%。这一数字背后,是市场利率下行、贷款业务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从收入构成来看,利息净收入445.07亿元,同比下降9.3%;非利息净收入248.78亿元,同比下降11.3%,成为拉低营业收入增速的核心因素。
净息差1.80%,较去年同期下降16个基点,这一变化直接反映了当前市场利率下行周期中,银行资产端收益与负债端成本的平衡难度持续加大。同时,受市场波动影响,债券投资等业务非利息净收入下降,也给营业收入的增长带来了不小的阻力。
从细分业务数据来看,作为非利息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表现呈现“分化”特征:上半年平安银行实现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127.39亿元,同比下降2.0%,这一降幅虽低于整体营业收入降幅,但仍反映出部分中间业务的增长乏力。具体拆解各分项数据,既有亮点也有隐忧,结算手续费收入、代理及委托手续费收入均出现正增长,银行卡手续费收入64.08亿元,同比下降0.1%;其他手续费及佣金收入21.22亿元,同比下降28.7%,主要因去年同期理财老产品收入较大,理财管理费收入同比下降所致。
相较于营业收入的两位数降幅,净利润表现虽仍为负增长,但呈现出企稳迹象。上半年,平安银行实现归母净利润248.70亿元,同比下降3.9%,降幅较一季度有所收窄。拆解后可以发现,通过数字化转型驱动降本增效,平安银行的业务及管理费192.06亿元,同比下降9%;同时,加强资产质量管控,加大不良资产清收处置力度,信用及其他资产减值损失194.50亿元,同比下降16%。成本的有效控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营业收入下滑对利润的冲击。
“下半年将加强关注重点经营单位和重点分行的业绩表现,提升营业收入和利润水平,”冀光恒在业绩发布会上直言,目前各项业务转型升级举措正在推动中,后续将深化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加快优化客群结构,加强内部协同;更加专注经济活跃度高、信贷需求旺盛的经济发达地区,加大资源和政策支持力度,优化资产收益率和存款付息率,增加非息收入的占比,并引导各分支机构不断提升精细化管理和合规治理的能力。
“随着国内经济持续好转,平安银行会努力在今年实现业绩的筑底企稳,保持向好趋势,为业绩进一步改善打好基础。”冀光恒说。
零售业务进入“爬坡”阶段
零售是平安银行的标签。
当招商银行以“零售之王”的称号领跑行业时,同在深圳的平安银行也开始以“追赶者”的姿态观察,于2016年吹响了零售转型的号角,打造出信用卡、“新一贷”消费信贷以及汽车金融三大核心业务,发展成为业内公认的“零售新王”。
然而,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监管政策的趋严以及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零售金融对平安银行整体净利润的贡献率下滑、个贷不良走高、客户流失率上升等问题集中爆发,此前依赖规模扩张、高盈利的粗放式发展路子已无法继续。
2023年6月,银行业“老将”冀光恒接过了平安银行行长帅印。随后,一场大规模的组织架构调整迅速在平安银行内部展开,在公司金融模块方面,平安银行裁撤了存在十年之久的行业事业部,将地产、绿色金融等六大行业事业部合并为战略客户部。零售金融模块方面,撤销东区、北区、南区3个区域的零售业务管理部,打通资源配置,形成体系优势。
2025年上半年,平安银行零售金融业务呈现明显的“调结构”特征,在盈利贡献方面,零售金融业务对净利润的支撑作用持续减弱,在净利润中的占比仅为4%,较上年同期的7%进一步下滑。资产组合优化成为发力的方向,上半年,平安银行提升住房按揭、持证抵押等基石类业务占比,个人贷款余额较上年末下降2.3%,抵押类贷款占个人贷款的比例为64.3%。
零售存款业务也呈现出结构性调整方向。上半年,平安银行构建以投资理财、代发工资、支付结算为主的核心交易场景,并借助多场景联动经营,促进活期存款沉淀,个人存款日均余额13170.8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5.6%,在规模提升的同时,个人存款平均付息率1.92%,较去年同期下降37个基点。
信用卡业务则延续此前的压降态势,截至2025年6月末,信用卡流通户数降至4539.08万户,上半年信用卡总消费金额降至9897.71亿元。
“过去平安银行在零售上曾出现一些偏差,比如过于追求高收益高风险,客户和贷款获取主要依赖中介渠道,对市场变化也有一定误判。”冀光恒表示,现在,平安银行坚持零售战略不变,但在渠道选择、客户经营、风控能力等方面都进行了系统优化,更好地适应了宏观环境和市场趋势。
对于2025年下半年及2026年的工作规划,他提到,当前零售业务已渡过最艰难的“灰暗时期”,正处于“爬坡”阶段,前期改革为零售业务再次起飞与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银行将在现有改革成果基础上,继续深化战略落地,优化业务结构,强化风险管控,提升客户服务能力,推动零售业务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认为,现阶段,平安银行应继续压降高息结构性存款,扩大AUM向结算性活期、代发工资、支付结算留存转型,降低综合负债成本。同时,深耕“产业链金融”,以交易银行模式切入核心企业上下游,通过应收账款质押、订单融资提升综合定价。
对公规模扩张与风险平衡
当银行步入业务结构重塑的关键周期,如何在稳大盘的同时为零售业务争取调整空间,成为一大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平安银行选择以对公业务为“突破口”,希望能为零售业务争取喘息的机会。
这份战略抉择的成效,也体现在业绩中。截至2025年6月末,平安银行企业存款余额达23671.3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4%;企业贷款余额16825.2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7%;对公客户数攀升至90.91万户,较上年末增长6.5%。
深度剖析可以看出,平安银行一方面夯实基础设施、汽车生态、公用事业、地产四大基础行业,2025年上半年,四大基础行业贷款新发放2397.77亿元,同比增长19.6%。另一方面,拓展新制造、新能源、新生活三大新兴行业,上半年贷款新发放1238.17亿元,同比增长16.7%。
不过,在关注业务增长的同时,资产质量情况也需要重点留意。截至2025年6月末,平安银行企业贷款不良率0.83%,较上年末上升0.13个百分点,主要是部分存量房地产业务风险增加所致。
作为平安银行对公条线负责人首秀,平安银行副行长方蔚豪阐述了该行对公业务的整体思路。方蔚豪强调,近年来,平安银行聚焦六大重点行业,包括基础设施、政府与公用事业、基础能源、新能源等。在这些领域,除房地产主动避险外,其余板块均保持良好增长。同时,平安银行重点打造六大核心产品,如供应链金融、跨境金融、并购金融等,均保持良好发展。
在负债端,方蔚豪称,平安银行着力压降高息负债与保证金业务,优化存款结构。截至6月末,对公低收益业务有所下降,为信贷投放腾出空间,活期存款占比也稳步提升;在资产端,银行通过管控结构性风险,进一步优化了资产负债表和盈利结构,为可持续增长奠定基础。
“对公业务未来将继续保持战略定力,在‘守正’中延续增长优势,在‘调优’中提升经营质量,在‘增长’中挖掘特色潜力,在‘创新’中培育新动能,为公司业绩回升提供坚实支撑。”方蔚豪如是说道。
在中国(香港)金融衍生品投资研究院院长王红英看来,平安银行在大力推动对公业务发展、扩大规模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风险管控。首要挑战是有效控制随之而来的信用风险,尤其是在风险溢价可能进一步提升的背景下,这成为银行面临的最大风险。其次,对公业务的快速扩张将迅速消耗资本金,因此,平安银行需通过发行永续债、二级资本债以及增资扩股等多种方式,积极补充资本,夯实资本基础,确保满足监管要求,实现业务发展与风险防控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