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平安银行发布了2025年半年度业绩报告。报告显示,该行在上半年持续推进“零售做强、对公做精、同业做专”的战略方针,通过深化数字化转型、优化资产结构、强化风险管理等多重举措,推动整体经营保持稳健。
半年报披露,2025年1—6月,平安银行实现营业收入693.85亿元,同比下降10.0%;实现净利润248.70亿元,同比下降3.9%。营收及净利降幅较第一季度均有所收窄。
从贷款结构看,平安银行零售贷款降幅持续收窄,对公贷款增长有所加快。华创证券分析指出,上半年平安银行零售贷款同比下降5.2%,降幅较去年同期收窄2.7个百分点。其中,按揭贷款保持12.9%的同比增长,成为零售贷款中的主要增长点,信用卡、消费贷、经营贷等产品虽仍为负增长,但降幅均有所收窄。对公贷款方面,一般企业贷款同比增长9.0%,票据贴现则大幅压降20.4%,体现出该行在“量价平衡”策略上的坚持。
平安银行党委书记、行长冀光恒在业绩说明上强调,该行零售业务的风险结构已发生显著变化。“幸运的是,我们两年前就开始主动调整。如今零售贷款不良已出现明显拐点,高风险资产压降成效显著。”
冀光恒进一步指出,过去以高收益高风险为主的零售贷款模式在当前市场环境下面临挑战,而平安银行因调整较早、动作较快,目前不良生成额持续下降,新增贷款质量保持良好。
平安银行管理层透露,上半年该行持续压降“新一贷”、信用卡等中高风险业务规模,其中,信用卡余额较高峰时期压降超过1000亿元。
平安银行行长助理王军指出,存量高风险资产的压降已接近尾声,零售资产风险的高点已经过去,新发产品整体向好趋势也已明确,零售信贷业务基本实现止跌回稳。
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平安银行不良贷款生成率1.64%,较去年全年下降0.16个百分点。平安银行行长助理兼首席风控官吴雷鸣强调,截至二季度末,该行存量高风险资产大幅下降,不良生成额已连续六个季度保持下降趋势。
国投证券在最新研报中指出,从不良生成趋势来看,平安银行业务结构调整已经显现成效,信用风险压力逐步缓解。国投证券分析认为,目前平安银行结构转型已经体现出一些积极的成效,但难点在于资产负债表扩张缺乏支撑点,这既有整个银行业均面临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的影响,还有平安银行从以前高风险客群向中低风险客群转型后,新客户培育尚需一定的时间。
“接下来,平安银行将继续加大基石类贷款和中收益贷款的投放力度。”王军表示,平安银行正在加快构建中风险中收益产品体系和自营渠道建设,构筑新阶段零售业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在产品方面,吴雷鸣介绍,平安银行正在探索根据不同客户需求配置差异化产品,目前风险收益表现良好。未来还将进一步开展客户分层与细分领域的产品创新,提升风险定价与综合服务能力。
在自营渠道建设方面,王军表示,平安银行建立了自营获客队伍,目前规模已达1100人。自营队伍完全以经营客户为主,而非过去简单销售为主,现在客户经营能力和队伍产能都有大幅提升。
平安银行方面表示,展望下半年,将继续深化零售战略转型,推动贷款业务“量、价、险”平衡发展,进一步优化客群与资产结构,巩固数字化与综合金融两大平台支撑能力。
冀光恒强调,随着中风险中收益产品逐步推向市场,平安银行有望在零售业务上构建更加可持续的增长模式。